巨大的市场机会就要来了,而国产动力企业似乎还没有准备好。
2013年下半年开始,在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密集出台的各项利好政策不断刺激下,中国的电动车市场即将走上快车道。2014年或许会成为中国电动车产业的拐点,这也将是中国动力企业的绝好机会。
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预计,2016年中国车载动力产量将达到5890MWh,是2013年的7.3倍。
据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崇岭透露,2014年的情况较2013年有明显好转。第一季度所接订单一批甚至能高达百台,他表示2014年下半年增量将会更加明显。而2013年几乎处于停顿期,每批订单基本是不足十台。
然而,面对这个绝佳的市场机遇,国产动力电池企业想要搭上这趟快车,尚需要克服不少难题。
据了解,目前我国涉足动力研发和生产的企业众多,但总体水平和实力不强,产业链尚未完整。并且,随着国外动力巨头的进入,国产动力今后面临的压力也将剧增。
此外,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也表示,中国大多数动力电池在续航里程、安全性等各方面尚不能满足电动车的使用需求。国产动力在材料、技术等各环节需要进一步提升。
王崇岭认为,国产动力电池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分一杯羹,应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具备做出好电池的决心。企业必须要有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具备核心产品。
“总体而言,做动力电池的不懂电动车,做电动车的不懂电池。” 国家863电动车重大专项动力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王子冬表示。这种情况下,造成电动车的技术发展与动力电池的技术发展难以有效匹配,使得中国电动车整体水平很难进步,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这需要行业领头的大企业能够集合社会资源,协同发展,以促进整个电动车产业的良性发展。”王子冬说。
国产动力电池困境
普遍来看,目前中国的动力企业处境并不理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压力或许会更大。
在第一轮的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期间,部分动力企业得以存活并发展壮大。而这其中的大部分企业是得益于来自地方政府的推广业绩。
据了解,中国生产动力的企业大约数十家,真正与各大车企有着合作并得以实际运营的动力厂家仅十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