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站在充电桩风口的孤独:1年“烧”了3000万依然很困惑

发布时间: 2015-11-19 09:20:17    来源: 无所不能
字体:

[摘要]随着2020年前建成基本可以满足500万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设施这一规划的出台,未来五年间,充电桩市场将以预计每年新建近100万充电桩的速度迅速爆发。外界看来,这是一片潜力无穷的“蓝海”,然而众多身处其中的人却在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试错中艰难求生。

  多种充电商业模式比较

  虽然充电桩正在实际建造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正如前文所写,政策的大力扶持和新能源汽车的庞大市场已经让众多企业纷纷加入充电行业的竞争,探索适合的发展途径。

  作为走在电动汽车发展前列的德国,已经发展出了很多具有借鉴价值的商业模式:

  JointVenture模式

  DriveNow(马上开)公司是一家由宝马和另一家著名的租车公司SIXT共同合资组建(JointVenture)的E-Carsharing公司。该模式的核心是就是分时租赁,大街上停满各种可供开走的汽车,然后已经登记的会员可以拿着信用卡刷卡开车走人,按分钟计费,还有各种价目组合可供选择。

  宝马提供丰富的车型和良好的电动车驾驶体验、SIXT利用多年租车经验设计的服务体系和市场公关、与电网公司取得的在充电桩收费上的合作共识是该模式成功的三大要素。也让我们看到充电桩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多种资源的配合支持。

  OTT模式

  即OverTheTop“过顶延伸模式”,是指从网络运营商提供的网络之上产生的衍生服务类型。德国一家名为史瓦科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公司,推出的一款产品叫做“充电直通车”,把充电桩和寻常的停车自动收费机合二为一,并且配备上各种付费方式:RFID芯片,SMS短信扣费,QR二维码扫描付钱等等,同时还具有可上网功能,采集处理充电与车辆数据。OTT创新模式的关键在于,为了充电,但不仅仅限于充电。

  除此之外,还有几乎家喻户晓的美国gepoint模式。

  以美国的gepoint模式为原型引申出的商业模式是目前中国充电企业比较常用的模式。Chargepoint模式的核心是智能充电,为充电站主提供充电设施硬件;将不同的充电设施接入云服务平台,并提供充电服务管理。通过网站,手机app和车载导航系统,为电动汽车驾乘者提供基于在线地图的充点电查找和充电服务实时状态查询服务。

  据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蓝皮书》,目前,充电桩市场上有以下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商业模式:

  对于充电企业的商业模式,刘坚表示,目前中国的充电桩市场尚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很难说那种商业模式未来会取得成功。聚电网络的贾雪峰也认为现在谈商业模式为时尚早。

  上面提到的充电市场商业模式只是充电企业发展情况的部分总结,面对充电桩的巨大市场,国网,南网以及众多上市公司均已加入竞争队伍,除了追求“互联网+桩联网+车联网”的“三网融合”的统一目标,各企业也根据自身特点,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通过自己的方式探索充电的“蓝海”。

  未来:充电桩+互联网+?

  对于充电企业来说,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维持自身的生存。对此,刘坚认为充电桩企业的盈利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电力收入和信息化服务收入。在电力收入方面,近期除了电网公司可以利用输配电价差盈利,其他企业只能在服务费和需求相应方面盈利。从长期看,在电力改革配套文件正式出台后,在售电侧市场上,充电企业有机会与上游发电企业达成售电协议,利用电价差盈利。总的来说,企业在电费收入方面获得的利益有限。但是在信息化服务方面,所有充电企业都可能拥有巨大的市场,以后可以通过与商业地产,互联网公司以及不同种类的企业捆绑,一起追求共同价值。

  除了用来充电,其实充电桩还能做到更多。德国和美国充电市场中的商业模式告诉我们充电产业链的关键在于跨界混搭,资源整合。而信达证券能源互联网首席分析师曹寅也在2015能源年会上表示:充电桩是非常好的入口,第一起到引流的作用,第二,围绕充电桩可以建立新的能源生态体系,充电桩+决策管理和智慧家居。充电桩本身的商业模式更应该“充电桩+”,“+”才是最重要的。在现在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交通电气化的背景下,企业不能只考虑要靠桩圈地,更要考虑充电桩如何与整合新能源汽车生态环境相结合。实现绿色交通和智慧家居等新的能源生态体系正是大家对充电桩长远未来的美好展望。

  与此同时,充电设施作为电力基础设施之一对新能源和电网的发展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对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已开展较多研究,例如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50年纯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的大规模普及将使全球电力需求量增加10%;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EPRI)研究指出,若将全美国60%燃油汽车替换为电动汽车,则全美电力需求将提高9%。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刘坚表示,提升充电的可调性是研究机构的研究重点,但从电力角度看,充电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将有利于提高清洁能源的发电占比。

更多推荐

专家专栏

企业专题

热门文章

展会沙龙

󰀗返回顶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