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动力回收利用势在必行 须未雨绸缪

发布时间: 2014-11-22 11:43:12    来源: 赛迪智库
字体:

[摘要]不久的将来,淘汰和废弃动力的处理将是我国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动力的高效回收利用已成为摆在产业可持续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动力回收利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小作坊充斥动力回收利用市场。我国回收行业大企业少,90%以上的废旧都流入了没有资质的电池翻新小作坊。由于处理成本低廉,“高价回收”是他们最大的竞争优势,他们对回收的废弃进行简单处理和修复,甚至重新包装后,就回流到二手市场,造成动力市场鱼目混珠。而一些损坏或报废的动力,则处于无人回收的尴尬局面。

  动力回收利用的技术仍待突破。目前,企业为平衡耗能和水污染的问题,主要采取“干、湿结合”的方法对进行拆解并回收钴、镍等贵金属。而回收碳酸锂尽管可以应对未来锂资源短缺,但当前国内外关于回收碳酸锂的研究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从中回收碳酸锂的成本仍是企业直接生产成本的5倍以上。

  回收利用的政策环境亟待改善。首先,我国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市场的规范化发展约束力不足,缺乏具体措施,生产者、使用者和管理者以及回收者各方责任不清。其次,国外回收处理企业,可以按照废弃电池量从生产企业得到相应的处理费用,而我国的境遇正好相反,回收企业反而要向生产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再次,由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产业链关联性较差,无论是整车企业、电池企业或者电池租赁商,都难以主动牵头研究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

  回收利用的产业化难以形成。由于我国的缺乏统一标准,电池的构成不尽相同,甚至同一种三元材料,成分比例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从废旧中直接回收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高附加值的中间品商业化难度很大。中间品再利用到电池制造,也难以满足控制、批次稳定性以及一致性要求,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回收再利用产业链。特斯拉正是采用同一公司、统一规格的18650电池,实现了电池回收利用的产业化。

  三、对策建议

  完善动力回收利用政策措施。一是制定动力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从制度上明确生产者、使用者和管理者以及回收者等各相关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二是出台相关的经济激励制度,如加大对电池回收的补贴,并直接返回到锂电生产企业等。三是借助各地早期示范项目中电动汽车电池逐渐进入淘汰期这一时机,组织开展动力回收利用的试点示范工作。

  提高回收利用门槛,加强市场管理。一是扶持和培育我国回收利用行业的龙头企业,发挥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处理企业的资质标准,强化资质管理,坚决淘汰和取缔没有资质的废弃回收企业。三是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既要扶持电池回收优势企业,也要防范企业借环保的旗号骗取优惠政策的违法行为。

  支持开展回收利用的技术研究。一是继续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开展钴、镍等贵金属的回收,保证其环保和经济效益双赢。二是扶持国内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回收处理技术的研究,重点支持碳酸锂回收的预先研究工作。三是开展动力存储和处理的安全技术研究,以避免电动汽车废旧电池发展带来新的安全隐患。

  完善标准体系促进产业化发展。健全我国的动力标准体系,从动力电池分类、电池的成分等方面,建立统一的标准和体系,提升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标准化水平,为从废旧中直接回收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高附加值的中间品提供便利,为回收利用的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相关阅读:

  陈全世:现阶段讨论动力电池回收问题为时尚早

 

更多推荐

专家专栏

企业专题

热门文章

展会沙龙

󰀗返回顶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