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工产业研究所总裁张小飞博士指出,下游电芯厂受价格下降影响,为了提高利润率,倒逼材料价格。特别是电芯大厂对材料需求量大,议价能力更强,电芯厂的付款周期也比去年平均延长一个月,账期60-90天是普遍现象。同时,来自国际材料大厂的竞争也在挤压着国内厂商的生存空间。
有业内人士预计,同质化竞争只会带来恶性竞争和更低的行业利润 ,未来锂电总体价格竞争会更加激烈,但市场会出现两极分化趋势,即:只做常规产品、低端产品的企业,价格竞争会更加激烈,而一些做高端性能产品的企业,可能会随着下游应用行业的大批量采用,在价格和利润空间上相对好过些。这取决于企业本身的技术积累和研发的实力。
无关键技术是症结所在
行业政策向好,市场前景广阔,相关的锂电企业却为什么挣不到钱?缺乏核心技术仍是关键。
新宙邦CTO石桥在G20峰会上介绍,负极成膜添加剂的应用已相当成熟,正极保护添加剂的应用越来越少,防过充添加剂有少量应用,最主要是成本高。核心添加剂的专利主要掌握在日本企业手中,中国企业的专利相对比较少。
张小飞指出,中国行业面临的核心技术缺乏、整体自动化水平低、同质化竞争等老问题没有解决,当前又增加资金紧张、负债率上升、库存增加、毛利率下降等新问题。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制约优秀企业的健康成长。目前锂电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尤其是动力电池的产能利用率在30%以下。
“从的关键构成部分来看,不管是正极材料,还是负极材料、电解液以及隔膜领域的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竞争、产能过剩和价格战等问题。”张小飞举例,锂电材料普遍产能过剩,导致供需失衡,下游议价能力提高,价格无序竞争已经成为常态,其中磷酸铁锂过剩最严重,总产能利用率在10%以下。
以正极材料所采用的钴酸锂材料为例,天津巴膜的吴孟涛介绍称,“目前国内市场售价比韩国本土企业每吨要低四五千美元,国内正极材料行业在技术层面的竞争中完全丧失原本就不强的竞争力,彻底沦为韩国电池公司的廉价材料批发市场。”
号称“血液”的电解液同样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东莞杉杉的丁祥欢表示,目前国内有电解液厂商45家左右,全年总产能15万吨以上,严重超过需求,短时间内情况无法扭转,或将持续至少2-3年。
对技术要求较高的隔膜行业也未能幸免。深圳星源材质副总经理杨佳富介绍,从目前的现状来说,2013年隔膜的全球市场需求量大概是7.5亿平,高端市场为美、日、韩垄断,中端市场80%也被国外占据,低端市场只由国内众多企业恶性竞争,中国进入整个隔膜领域的厂商有46家,设计产能超过18亿平,产能严重过剩。
“目前国内隔膜企业规划的产能已经远远大于全球实际产能,但实际出货量很小。”隔膜材料供应商沧州明珠副总经理谷传明介绍,在国内涉足锂电隔膜的40多家企业中,真正有产品的不到20家,得到用户认可的不到10家,国产隔膜产量和收益很低,国产隔膜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降价幅度超过30%,而且多数处于干法双拉的中低端市场,和国际接轨的干法单拉和湿法隔膜企业较少。绝大多数隔膜企业存在着价格战问题,只有少数企业进入到质量体系的竞争。
没有关键技术的中国锂电企业,为了生存,无奈之下只能选择价格战这一“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招数。张小飞感叹,价格竞争导致材料毛利率下降,盈利能力减弱,大厂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扩充产能,更加剧了行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