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在中国的“智能增长”计划
侯宇哲已经在巴斯夫工作了26年,身兼亚太区总裁、大中华区总裁、董事长的他,在2013年就把家从香港搬到了上海。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巴斯夫强化亚太区的意图。
这位CEO在近期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及化工产业环境的变化,巴斯夫未来在这一市场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投资的效益与质量,力求“智能成长”。是时候来看看,这家化工巨头在中国是怎样勾画蓝图的。
垂直一体化
在中国市场,随着原材料成本的不断提升,获取相对经济和稳定的原料也成为其在这一市场攻城略地的基础。
巴斯夫的中国布局是成熟市场模式的一个翻版:进入一个市场之后,布局就要彻底从政治到产业,从原料到市场,从生产到研发,步步为营,逐渐渗透。
原料
要数巴斯夫在中国市场“一体化”项目合作的典型,当属位于南京的“一体化基地”:由中石化与巴斯夫对等投资的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公司。与石化寡头中国石化合作,令巴斯夫以经济价格稳定获取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石脑油。
当时的总投资额达29亿美元,是巴斯夫公司历史上最大的单笔投资,标志着巴斯夫在华业务进入了高速发展、重组整合的阶段。2005年,南京的一体化基地投产。仅一年后,巴斯夫和中国石化就决定对基地进行扩建,并于2012年初完成。截至目前,双方投资总额已达45亿美元,更多的扩建项目正在进行。
在另一项重要原料天然气上,早在“西气东输”工程延伸到南京前,在建的扬巴基地就确定了使用“西气东输”的天然气,并建设了天然气发电厂。2004年,巴斯夫与中石油签署每年6亿立方米的用气合同,成为当时西气东输的最大客户。
巴斯夫在进入中国的初期便于“两桶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不仅在原料市场获取了稳定的收益,同时在对中国政府及大型国企的运作模式有了深入的了解,这对其日后在华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生产
与此同时,巴斯夫还在上海高桥和漕泾地区建立了完善的生产集群,采用了最先进的生产技术。
2005年以来,巴斯夫在全球进行了多次并购,中国市场也从中受益。例如,2005年收购默克集团的电子化学事业部;2006年完成了对德固赛化学建材业务和美国催化剂制造商安格公司的并购;2009年和2010年分别并购特种化学品制造商汽巴公司和科宁公司;为服务中国西部地区日益增长的市场,2011年起巴斯夫开始在重庆投资兴建全新的MDI生产基地。2013年收购了电池材料制造公司诺莱特科技。
2006年,在巴斯夫与国内外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下,位于漕泾上海化学工业区的一体化异氰酸酯装置建成投产,主要生产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及甲苯二异氰酸酯(TDI)。
2014年12月初,巴斯夫宣布将在上海漕泾新建一座世界级的化工催化剂生产装置,以进一步增强在亚太地区的生产网络。项目计划于2016年四季度投入生产。这是巴斯夫在亚太地区建造的第一座工艺催化剂生产装置。
2013年,巴斯夫大中华区销售额超过54.8亿欧元,几乎占了亚太区业务的一半份额。中国已成为巴斯夫在德国和美国之外的全球第三大市场,其对于巴斯夫的重要性不言而语。
研发与扩建
多年来,巴斯夫一直致力于支持中国的科学研究。巴斯夫中德研究发展基金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基金成立于1997年,旨在促进巴斯夫与中国科学界的合作,从而增强巴斯夫在中国的研发实力。截至目前,巴斯夫已向该基金投入1亿多元人民币(约1,150万欧元),并与中国高等院校、中科院下属科研院所和研发企业共同设立了235个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