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拐点来临,截至2015年11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27.9万辆,同比增长4倍。其中,据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1.6万辆,远超过上一年3.7万辆的年销量。但是这个充电桩行业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电动汽车市场。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建成充电桩3.1万个,为超过12万辆新能源汽车提供服务,车桩比约为4:1的,离1:1的标配差距甚远。
充电桩市场短期内呈现爆发式增长
中国新能源汽车起步晚,2014年被定义为商业化元年。在此之前,充电桩市场的公司数量很少,只有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上海普天等少数国字号企业运营,而且处于长期亏损困境。导致国家电网于2014年被迫发出“欢迎社会资本参与到充电站建设中来”的邀约。之后民营资本开始蜂拥进入,导致目前充电桩公司数量超过300家。
青岛特来电是充电桩行业短期爆发式增长的一个典型代表,据耿春海总监介绍,他们从2014年开始切入充电桩领域,截至发稿前,投建充电终端数量的最新数据是接近3.5万个,覆盖78座城市,成为中国最大的充电桩公司。据预计,中国201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突破30万辆,全国计划建成的充电站数量达到1549个,充电桩将达到24万个,青岛特来电占据整个中国充电桩行业约15%的市场份额。
充电桩行业发展遇到的阻力
虽然这个充电桩市场处于高速井喷期,但是面临的问题和阻力也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目前公司数量过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公司在打价格战,整个市场处于无序竞争状态。2、充电桩发展初期对政府政策的依赖很大。去年国家电网的退出和今年国家电网和铁塔公司的进入,对很多小充电桩企业影响很大。3、政府对充电桩行业的扶持难度较大。很多业内人士透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部分政府的财政补贴被一些企业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骗走。根据中国的国情,明年即将出台的充电桩补贴政策肯定会出现这一相同问题,一些大的企业甚至希望国家不要出台补贴政策,这样可以尽快进行市场洗牌。
上海车主不知道哪里有公共充电桩
据最新资料显示,目前上海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是34337辆,充电桩总数是13454个,比例约为2.6:1。但是据我到一些销售新能源汽车的4S店调查,没有一个销售顾问知道哪里有公共充电桩。另外从2015年开始,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车主被强制要求必须在家里安装充电桩。据上海特来电营销总监赵清先生介绍,上海的充电桩运营公司数量接近20家,竞争十分激烈,他们只好从郊区的比亚迪和长安汽车4S开始安装充电桩,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特来电充电桩的充电电费是1.3元/度,白天和夜晚价格相同。其中电费0.8元,服务费0.5元。
另外上海的充电桩水平也参差不齐。笔者在调查位于浦东新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园的充电桩时发现,这里有特斯拉、深圳聚电和另外一家国内公司的充电桩。上海聚电公司的郭明珠女士介绍,聚电的充电桩是可以通过手机App实现充电预约和费用结算的。但是与聚电相邻的另外一家国内公司的充电桩没有手机App功能,是通过传统的卡片管理的。它在每个充电桩上都挂了一张卡片,既不美观,也不安全。上海聚电的充电电费是1.8元/度,白天和夜晚价格相同。其中电费0.9元,服务费0.9元。
另外笔者也调查了位于徐家汇区上海交通大学校园内的充电桩,大约有15个左右,是由上海普天建造的。但是整个停车场的车位全部都是停的传统内燃机汽车,没有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实际处于空闲浪费状态。
上海浦东世博园内的地下车库内也有国家电网建设的充电桩,但是要求车主必须有供电局发放的充电卡才能充电。笔者曾经专门到负责办理充电卡的徐家汇电力局营业点去询问,得知这种充电卡其实不对外发售,仅供电网内部工作人员使用。所以笔者去过三次这个充电桩,充电车位都是空闲状态。由于充电桩建造在商场地下车库,其开放时间依赖商场的开放时间,是每天的10:00-22:00,不是24小时开放的。另外这个充电网点还有专人看管,所以秩序良好,没有内燃机汽车占用。
2016年的行业预测
由于中国充电桩行业发展早期主要是国资背景的企业投资建设,这个行业真正市场化是从2014年开始。目前总的充电桩公司数量超过300家,整个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还没有公司倒闭的传闻。东软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梅丛银先生表示,由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的高速发展,2016年充电桩行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特别是2020的规划500万的绝对容量,近几年的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其外运营模式不确定性,无论是新建还是改造,参与的主体多样性,未来充电桩产业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是由于国家电网的回归和铁塔公司的进入,行业可能还会面临整合和重组,一些初创公司会由于筹不到新的融资,或拿不到政府补贴而倒闭。
在欧美日市场,充电桩行业主要有1-3家大公司运营管理。例如,日本的充电桩数量近3.7万个,甚至超过全国的加油站数量,但是都是由一家“日本充电服务(NCS)”的公司运营。因此2016年,中国充电桩行业也进行结构优化调整。
作者简介:张翔,独立汽车咨询顾问,工学博士、副研究员。2002年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工作,在汽车行业工作十余年。先后领导和参与过三个科技部863新能源汽车项目,包括上海世博会新能源汽车项目,曾经考察过美欧日韩等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迄今已经发表170余篇文章。目前主要研究汽车行业的热点技术和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