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国内从业者来说,储能仍是一项高成本、远未成熟的技术。但在美国,储能系统的商业化正发展得如火如荼,一大批储能公司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带来的旺盛需求下迅速成长,催生了各种新市场和新技术。当然,这样的成长离不开美国政府持续的激励政策和资金投入。
Stem就是在这样一波浪潮中崛起的一家新创储能公司。围绕它的竞争对手都是些耳熟能详的名字,Tesla及其合作伙伴Solarcity和Gigafactory等企业、专注于充电网络的Green Charge Network以及从汽车行业转向储能的CODA Energy。
强敌环伺之下,Stem与许多能源初创公司一样,将目光投向大数据和智能化解决方案。基于数据分析软件和云服务的智能储能方案,会否是储能技术的最终答案?
不只是电池储能
Stem的前身是一家叫Powergetics的储能公司,于2009年在旧金山创立,其创始人Stacey Reineccius在最初的专利申请中这样描述,“为充电和放电控制提供系统和方法,同时提供电力监控和管理”,可以看出这仍是一家较为传统的储能公司。在实际业务中,Powergetics主要瞄准小型企业,这些企业通常没有足够大的负荷进入电力交易市场。Powergetics为它们提供中到小型的储能电池,助其削峰填谷。
很明显,在创业初期,Powergetics只是一家常规的电池储能公司。在2011年年底,Powergetics拿到了它的第一笔风投,通过Angeleno集团和Greener Capital的A轮融资筹集到了1020万美元。在这轮融资过后,Powergetics开始重组转型,并把公司名字正式更改为“Stem”。随着这次重组,整个公司的定位、战略和商业计划都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2012年4月,Stem发布了其基于A轮融资的商业计划。这个计划中,Stem的第二任CEO Brian Thompson提出“重塑电力消费曲线”,首次提出将先进的储能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结合,优化客户的电力使用。Stem的投资者Angeleno集团的创始人和执行合伙人Zeb Rice认为,Stem是首个把这三种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公司。
Stem的定位也由此发生根本转变。Powergetics是一个更关注硬件和电池的储能公司,而Stem强调其优化服务,其商业策略的重心从电池储能转向基于软件的用电优化服务,电池不再是一个问题,A123、Samsung、NEC、LG都有可能成为Stem的合作伙伴。关键在于其软件系统如何运作,如何让20—40千瓦时左右的电动汽车的电池最大程度地适用于商业建筑。
酒店、连锁商店、轻工业企业等成为他们的新目标客户。颇有历史的马克霍普金斯洲际酒店和旧金山洲际酒店就是Stem转型后的首批试验者,其中旧金山洲际酒店还是LEED认证的商业建筑,对减少商业用电费用有相当迫切的需求。在这两个项目中,Thompson提出了一个新理念,即由储能系统全面自动化调控用电,无需处于建筑中的用户人群对他们的行为做出改变。
整个Stem系统由三个组件构成,一个设于地下室的小盒子(Power Monitor),负责实时传输命令和部署电量,可以与任何类型的电表同时安装,同时监测和传送所有用电和环境数据;电池组(Power Storage)——在这两个项目中Stem选用了CODA的锂离子电池组芯,这正是相当常见的一种车载,在CODA所有电动车中都有使用;系统核心和主页(Power Scope)是系统的大脑,根据历史数据、用电数据和环境数据对电量、电费做出预测,形成客户专门的用电模型,再制定相应的储能和放电策略,反应速度精准到秒。Harry Hobbs是这两家酒店的工程主管,他对Stem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印象深刻,“这两家洲际酒店也曾通过其他传统的节能措施来获益,但Stem这种更智能的模式不但减少了电费开支,同时也不会影响酒店客户的舒适度”。Hobbs透露,像马克霍普金斯和旧金山这样的洲际酒店每月平均电费大概达到6万美元,甚至在城市里某些用电高峰时期酒店会收到公共事业公司要求他们切掉交流电的电话,而Stem的系统为这两家酒店每月减少了15%的电费开支,同时在用电高峰为其提供稳定的电力,保证酒店运营和客户活动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