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思考:光伏电站如何额外获利?

发布时间: 2015-10-08 10:15:20    来源: 光伏盒子
字体:

[摘要]眼下,国内的碳交易虽然仍处于试点阶段,但火热的行情并不因入秋而稍冷。当光伏电站遇上碳交易,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光伏电站卖碳可获得额外收益

  可能有人疑惑,光伏发电又不排放二氧化碳,光伏电站怎么能卖碳呢?我国碳配额制度下,企业实际排放量超出分配总量时,超出部分需购买;实际排放量少于分配总量时,结余部分可出售。碳配额属强制减排,而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可作为其抵消机制。

  据了解,可再生能源发电、植树造林、农业、建筑、交通运输等多个专业领域,都可以开发CCER项目。不同领域的不同项目,对应有不同的方法学。

  “方法学,是指用于确定项目基准线、论证额外性、计算减排量、制定监测计划等的方法指南。”参加论坛的北京永日景兰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乐昶告诉记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公布了181个备案的CCER方法学。

  按照对应的方法学,一座光伏电站的发电量可以折算成自愿减排量。业主如果想把它开发成CCER项目,那么需要走完项目文件设计、审定、备案、实施与监测、减排量核查与核证、减排量签发6个流程。随后,该项目便可赴碳市场参与交易,由碳配额不够用的单位购买。

  据吴乐昶介绍,按照目前CCER的市场价格,每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年均收益约为2万元左右。

  去年9月出台的《国家能源局关于进一步落实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要鼓励光伏项目参与碳交易。“企业通过卖碳获取额外收入,可以降低项目开发成本。收益率虽提升有限,仍将会对光伏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吴乐昶表示。

  欧洲碳市场低迷中国碳市场前景乐观

  光伏电站参与碳交易,于己、于人、于环境都是一件好事,但由于知道CCER的人不多,且欧洲碳市场低迷带来消极影响,国内的光伏CCER项目可说是稀少。

  记者在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查询到,截至9月8日,全国已获备案的178个CCER项目中,光伏项目仅有15个,占比8.4%,其他项目大部分都是风电、水电。对比之下,光伏明显落于人后。“有些企业担心,国内碳交易可能会重现欧洲的情况。”吴乐昶告诉记者,“但我认为,几率不大。我个人对国内碳市场持一种适当乐观或谨慎乐观的态度。”据了解,1997年签订的《京都议定书》,引入了清洁发展机制(即CDM,类似CCER)。从2005年开始,国内很多可再生能源企业都尝到了CDM的甜头。“一家央企靠开发风电CDM项目,获得了20亿元人民币的巨额收益。”吴乐昶说。不过,“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不可能天天都有。2008年以后,欧洲碳市场受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碳价已从20欧元跌到了不到1欧元。欧盟还宣布,2012年12月31日以后在联合国注册的CDM项目所产生的碳减排指标,他们不再购买。“国内的碳价,应该不会像欧洲那样,冲高后迅速暴跌,因为欧洲的局面与中国完全不同。”吴乐昶判断。

  原因之一,是中欧大环境不同。欧洲经济增长缓慢,碳排放量已经过了峰值。中国近两年经济增速虽也放缓,但仍能达到7%左右,远远高于欧洲。

  根据去年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的碳排放量在2030年左右才会达到峰值。“这就意味着,国内碳市场至少还有15年以上的发展良机。”吴乐昶称。原因之二,是中欧体制有别。“欧盟要改变碳市场低迷现状推行救市计划,就必须经过欧盟议会批准。但欧盟议会有不少代表工业界利益的议员,他们肯定会阻挠救市计划。救市计划就算能通过,力度也不会大。”吴乐昶表示,“中国却不一样,政府具有非常强大的调控能力,只要政府想促进碳市场发展,就一定会有成果。”

  卖碳须趁早CEER存过量风险

  近乎空白的市场,相当诱人的“钱景”,点燃企业开发光伏CCER项目的热情似乎只是时间问题。就在前几周,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组织召开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草案)》涉及行政许可问题听证会。可以预见的是,明年条例就可能会被全国人大批准通过,这将大大有利于碳市场的发展,CCER项目备案工作将常态化,CCER项目数量将持续增长。也正因如此,未来CCER存在供大于求的风险,毕竟是“捡钱”的机会,谁愿意白白放过?但如果过量的CCER进入碳市场,将对配额交易及其价格造成冲击,减弱企业履约的强制性,削弱碳市场的减排成效,同时也将降低CCER的价格,影响到项目开发方的投资回报。

  另外,受经济运行、配额分配与交易情况、准入条件、市场价格等多种因素影响,碳市场对CCER的需求量,不排除有远低于预期的可能。因而在出现CCER过量的情况下,政府对CCER项目备案签发数量进行宏观调控,恐怕是必然事件。

  “综合来看,光伏电站参与碳交易,宜早不宜迟。开发一个CCER项目,从文件设计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若想在2016年拿到第一笔卖碳收益,现在动手比较合适。”吴乐昶告诉记者,“时间越往后拖,竞争就会越激烈,风险自然也就会越大。”

更多推荐

专家专栏

企业专题

热门文章

展会沙龙

󰀗返回顶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