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频繁发生的电池厂破产倒闭事件,没想到至今仍影响着一大批供应商。
近期高工锂电接触到一个由数十家供应商组成的维权团体,他们被同一家已于去年停产的电池厂欠货款总额高达数千万元。令这些供应商感到气愤的是,被欠这么多货款,对方没有给出任何交代,甚至根本见不到责任人!
其中一家被欠了几百万元货款的供应商经理赵云(化名)无奈地告诉高工锂电:“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但都没有效果。起诉它,但在被判胜诉后无法执行;找了很多律师,但大多都不愿意接这个案子;找媒体施压,但后续没有太多报道。”
真可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对此,也许业内人士心里会感到疑惑,电池厂破产又不是什么新鲜事,清算财产偿债不就完事了吗?对电池厂而言也是一种解脱。而供应商能收回一点就是一点,多数收不回就只能自认倒霉了,何苦再浪费精力去追讨?
“对方母公司背景很深厚,没有走法律程序无法将固定资产拍卖偿债,到现在都没有人理会我们。”另一家供应商负责人气愤地说道:“不管怎么样,对方总得派个人出面管一管这个事,给人一个合理的交代,是不是?”
事实上,即便将这家电池厂剩余的一点固定资产拍卖后,能补偿众多供应商也少之又少,尤其对于那些被欠款上百万元的供应商来说根本微不足道。“对方资产转移操作或许存在问题,我们只能从这块继续深挖,希望往‘上’追究,能最终弥补我们所有人的损失。”某供应商负责人透露。
而这,只是一种基本达不到的理想化的结果,是这些供应商不甘心被白白坑掉几千万元的“挣扎”之举。
伴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近两年全国各地新建项目不断增多,投资动辄上亿元,这对材料、设备供应商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期。但更须警惕的是,在浮躁、大跃进的商业氛围烘托下,其中有多少是一拥而上的项目?是有钱有背景者信手一挥的尝试?又有多少供应商会随之成为“陪葬品”?
每增加一起上述类似事件,材料厂、设备厂就会意识到加强审核电池厂客户、严格控制账期的重要性。但在材料、设备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形势下,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发现,材料、设备厂往往因下列原因而上“贼船”:1、不关注客户的客户,对真实市场认识不清;2、能抢单就抢单,缺乏风险分析能力;3、自身的客户管理能力差。
一旦遇到因经营不善、股东谋取私利、资金链断裂、下游市场不振等诸多难以预料的因素而破产的电池厂,材料、设备厂只能自认倒霉,轻者损失点货款,重者导致经营困难。
也许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下,有人流血牺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是,少一些恶意欺骗、恶意竞争,多一些踏实做事、诚信经营,渐渐塑造出健康的商业氛围,无论对电池厂、供应商还是正向上发展的行业,都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