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称联盟)获悉,为促进石墨烯在军工领域的推广应用,本周五(1月16日)联盟将举行军工应用委员会成立授牌仪式。
此外,同期还将在哈尔滨召开“石墨烯军工应用技术研讨会”。据联盟透露,届时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局、各军工集团相关领导、专家,以及石墨烯产业领域专家与企业家、军工及民口配套单位将出席。
此前,科学家曾使用金刚石探针检测石墨烯的单层抵抗力,并得知石墨烯属于世界上最强的材料。当美国科学家用一种硅石球来射击石墨烯,检验它承受冲击的能量时,他们发现石墨烯层能在破碎之前迅速分散冲击力,中断通过材料的外展波。这种效应的上限是声音在材料中传播的速度,在坚硬轻质的石墨烯中,声速为22千米/秒,而在空气中是332米/秒。因此以石墨烯层为基础的复合材料及其他轻质高强材料有望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盔甲系统”。
由于石墨烯具有高导电性、高韧度、高强度、超大比表面积等特点,业内人士认为,石墨烯在航天军工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未来5至10年,全球石墨烯产业规模会超过1000亿美元。相关概念股包括方大炭素、烯碳新材、中国宝安、金路集团、中泰化学、华丽家族等。
产业化尚需时日 创新是法宝
尽管石墨烯产业发展近两年全球瞩目,但其应用量较小,市场没有形成对石墨烯的规模化需求,成为挡在发展前的“拦路虎”。产业化之路待发展已是业内共识。华泰证券研报指出,石墨烯从2004年首次发现到获得诺贝尔奖只用了六年时间,从发现至今也仅短短10年而已,还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
更大的阻力在于石墨烯的价格,尽管随着技术和产能的进步,和前几年相比已经有大幅下降。但1吨石墨烯材料的售价在100万元左右,价格仍然十分高昂。对此,瞿研表示,谈及性价比,任何一个新材料去替代原有材料都非常困难。因为原有材料已经优化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石墨烯面世仅仅才10年时间,远没有达到最优性价比。
目前外部环境,政策环境非常优越。石墨烯产业的难度越大,机会也越多。具体到产业层面,石墨烯产业推崇创新,政府也会更多地参与到发展过程中,引导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进行创新。
市场规模或过万亿 石墨烯不仅是诺奖成果
事实上,虽然作为高新材料,但石墨烯早已为市场所熟悉。全世界最薄的材料,全世界强度最高的材料,全世界导热性最好的材料……石墨烯头顶的众多光环之中,恐怕以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最为闪耀。2010年,英国两位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在实验室中成功地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推翻了其之前无法单独稳定存的假设。
石墨烯由于优越的特性,可用于电子、航天、新能源、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而被市场认为潜在规模至少在万亿元以上。
史上最强材料 颠覆汽车商业格局
石墨烯作为史上最强材料,对新能源汽车动力方面的影响更为深远。2014年12月初,西班牙Graphenano公司和西班牙科尔瓦多大学合作研发的石墨烯电池,一次充电时间只需8分钟,可行驶1000公里。它被石墨烯研究者称做“超级电池”。由于石墨烯导电速度快,导电性能好,大大缩短了充电时间。同时,石墨烯还能大幅增加动力电池的容量。上述“超级电池”的参数显示,其能量密度超过600wh/kg,是目前动力的5倍;使用寿命是目前两倍;成本将比目前降低77%。
在随着燃料电池的炙手可热,石墨烯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的应用让人们看到新能源汽车的未来。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恒安教授、王奉超特任副研究员与安德烈-海姆教授课题组及荷兰内梅亨大学研究人员,在进行石墨烯等类膜材料输运特性的研究时首次发现,石墨烯可以作为良好的“质子传导膜”。
“质子传导薄膜”是燃料电池技术的核心部分。现有的质子薄膜上常存在燃料泄漏,降低了电池有效性,但质子可以较为容易地“穿越”石墨烯等二维材料,而其他物质则很难穿越,从而可以解决燃料渗透的问题,增加电池的有效性。也有研究发现,石墨烯薄膜可用于提取大气层中的氢,这意味着如果石墨烯与燃料电池相结合,可在增强燃料电池有效性的同时,更大限度地提取氢,从而为燃料电池技术带来革命性的进步。
“热而不火” 产业化仍需“接地气”
近年来尽管石墨烯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均十分热门,但其产业化进程仍显缓慢。究其原因,尽管优良特性使石墨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且石墨烯概念股价格持续上升,但“石墨烯热”更多体现在股票二级市场上,在实体经济中却未量产。
首先,由于制备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导致目前石墨烯仍不具备量产的条件。其次,当前石墨烯并未形成有效的市场成交量,绝大多数产品仅限于实验室阶段。因此,要想早日实现石墨烯的产业化,我国政府需要加大科研力度,实现与下游产业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