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李河君:水电起家 重构太阳能薄膜发电蓝图

发布时间: 2015-01-11 09:13:28    来源: 经济观察报
字体:

[摘要]1994年,李河君创建汉能时,它还仅是一个以清洁能源为主业的产业投资公司。后来,李河君在水电站的投资上挖到了雄厚的资金,这也为其2009年高调进军薄膜领域奠定了基础。

  深耕薄膜

  在完成了金安桥这个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后,李河君开始思考汉能的下一个方向。

  事实上,在一开始,李河君并不看好光伏。在2006年时,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大约是每度电3元钱。在他看来,光伏发电的成本如此之高,不可能具有竞争力。此外,根据当时的一些预测,光伏度电成本从3元降到1元,大约需要30年;而从1元降到0.5元,则需要50年。

  但之后的现实情况让李河君改变了看法。从2006年到2009年,仅3年时间,光伏度电成本便由3元降到了1元。

  在正式进入光伏领域之前,李河君还尝试着进入风能领域。截至目前,汉能手中还拥有风电总装机131兆瓦。但风电行业不仅需要争夺风力资源好的基地,还面临着弃风限电的挑战,随时都有可能亏损。

  最终,李河君决定把精力放在了光伏上。但令人意外的是,李河君并没有进入技术、市场都更加成熟的晶硅技术,而是选择了技术难度更高、资金需求更大的薄膜技术。

  2009年,被认为是汉能的转型升级之年。当年,李河君抛出了一个庞大的发展计划,即用两年时间上马2吉瓦薄膜产能,做到全球第一。当时,全球唯一在光伏薄膜领域有所斩获的是美国第一太阳能(First Solar),其产能刚刚达到1吉瓦,并且已经发展了10年。

  此后,李河君但凡在公开场合,必定会大力推广薄膜技术。李河君的高调,也为他迎来了不少的争议。不过,李河君并没有在乎这些质疑。汉能在随后的两年里,成功布局了9大光伏制造基地,每个基地的起始设计产能都在250兆瓦以上。

  除了建造基地外,李河君还努力完善从上游光伏电池和组件的生产线装备,到中游电池、组件生产,再到下游光伏产品应用的产业链。

  2011年,李河君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成为在香港上市的硅基薄膜太阳能设备制造商铂阳太阳能(HK 00566)的实际控制人,从而直入上游装备制造。今年10月,公司正式更名为“汉能薄膜发电”,对此汉能解释称,“汉能薄膜发电”能更好反映公司专注的薄膜技术,全面体现公司目前及未来的业务发展。截至2014年12月,汉能薄膜发电市值突破千亿港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光伏企业。

  在过去的一年中,汉能已先后与宜家、特斯拉、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世锦赛、阿斯顿马丁、美丽家园等不同领域的企业跨界合作,将柔性薄膜发电技术应用于汽车、帐篷、背包、手机,甚至是衣服上,让薄膜产品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

  在完善产业链的同时,李河君还通过不断的并购,强化汉能的技术积累。在最近的两年里,汉能先后并购了四家国外公司,分别是德国的索利博尔公司(Solibro)、美国的米尔所勒公司(MiaSolé)以及全球太阳能源公司(Global Solar Energy),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拥有薄膜领域最为热门的铜铟镓硒技术(CIGS),此外还有专注于高效砷化镓(GaAs)柔性薄膜发电技术的美国阿尔塔设备公司(Alta Devices)。

  下一步,李河君的目标是建立吉瓦级产能的铜铟镓硒国产化产线,而远期目标是到2020年打造两个世界500强企业。对于这个目标,李河君和他的汉能则一直在薄膜光伏领域深耕。

  问答

  经济观察报:2014年中国经济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是怎么看待这些改变的?

  李河君:2014年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的显著特点,这也将成为未来五至十年,甚至是更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面对资源日益短缺,环境压力不断增大,中国经济必须告别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从经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所以创新战略将是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经济观察报:对于在这样的一个经济变革期,你在企业转型上做了哪些思考?跟过去相比,汉能在战略上会有什么变化?

  李河君: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不止是外在的概念,更应该是内涵和观念上的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对民营企业而言是巨大的挑战,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死亡概率是50%。

更多推荐

专家专栏

企业专题

热门文章

展会沙龙

󰀗返回顶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