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源制造商陈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电芯企业生产的18650电池,其标准容量为2200毫安至2800毫安左右。但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一些残次品,容量最小的不足1000毫安。电芯的容量越高,价格也就越高。
陈先生给了记者一组数据:一个2000毫安容量的电池,其出厂价为6元;一个1800毫安容量的电池,出厂价为5元;1200-1600毫安容量的电池,出厂价就只有3元;容量再低一点的电芯出厂价就只有2元左右,有些甚至更低。
陈先生告诉记者,每一家电芯企业都有自己的筛选设备,可以将合格的电芯筛选出来,企业会设定一个标准值,符合规格的产品每一节的容量在标准容量正负50毫安范围内,这些符合标准的产品称为A级品。在A级之下,还有B级、C级、D级等几个等级,这几个等级都属于残次品。
“对于残次品的正规销毁途径,应该是把他们交还给电芯的原材料供应商,材料商可以将残次的电芯拆解,提炼出里面有用的金属元素,作为新的原料生产新的电芯。”陈先生告诉记者。
但是他也表示,目前即使是大的电池企业,能够做到如此规范流程的也很少,每个企业的残次品都有人来收购再转卖出去,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完整的产业链。这也是导致市场上低容量电池充斥的主要原因。
另外,陈先生也表示严格的国家标准对于一个行业非常重要。比如从中国出口到国外的产品,就会经过严格的检验,需要额定容量全部高于规定的值。
三个层面的爆炸隐患
除了虚标容量问题以外,最让消费者担心的就是移动电源的爆炸隐患。近年来,公共场所的移动电源燃烧事件频频发生。
去年5月,广州地铁机场南站丢弃的短路自燃,浓烟弥漫,导致列车一度越站而过;今年3月,广州地铁六号线开往黄花岗的列车上,一名乘客的移动电源突然冒烟,导致大批乘客慌忙逃窜。
记者向一位从事移动电源制造的人士请教导致移动电源可能爆炸的原因,他告诉记者,电芯、电池管理系统和外壳都有安全隐患。
他解释说,在移动电源结构中,保障安全的屏障有3重。第一就是电芯自身保护。好的电芯自身有一个安全阀,在已经短路的情况下,即使电芯发红也不至于会燃烧。第二是管理系统,也就是电路板,它是一个升压和降压模块,可以调节电压。第三是外壳,就牵涉到组装工艺,正极、负极的焊接等。
首先,构成移动电源最主要的部件就是电芯。电芯的安全隐患包括:漏液、鼓胀、燃烧和爆炸。
在质检总局的电芯重物冲击测试中,32批次移动电源里的6批次发生起火爆炸。如果消费者随意搁置移动电源,使其遭遇挤压、针刺和重物冲击等外部冲击,就可能造成内部短路,从而发生起火和爆炸。
除了电芯以外,电路板也是移动电源第二关键部件。一位电路板制造商刘先生告诉记者,在电池的构造中,电路板虽然是一个非常小的部件,其成本只有10元,占整个移动电源总成本只有10%到15%,但是其在移动电源中却非常重要。而其中,有一个保护IC,成本只有1-2元,为短路模块和升压、降压模块,是保障移动电源安全的一个关键部件。
质检总局在上一次的检验中,检验了移动电源的输出电压,结果显示32批次移动电源样品的“输出电气性能”测试仅有3批次符合要求。而输出电压过高会导致用户给移动设备充电时,把移动电源烧坏。质检总局测试表明,有些移动电源产品的电压甚至达到十几伏。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有些劣质的移动电源为了节约1-2元的成本,根本就没有保护IC这个部件。
最后是外壳和组装工艺。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国内销售的充电宝外壳主要分为塑料和金属两种,其中塑料外壳占3/4以上。本次监测对32批次充电宝的塑料外壳阻燃性测试中,仅有5批次符合要求,也就是说,大多数充电宝一旦发生电芯起火,这些塑料外壳将无法进行有效地阻燃。另外,有些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在正极和负极的焊接上非常粗糙,也容易引发事故。
随着移动电源安全事故的频频曝光,行业内的厂家也纷纷大打“保险”牌。记者查询各移动电源品牌的官网介绍后发现,部分厂家把“为自己生产的产品买保险”作为一个卖点,在广告中大量宣传。
如罗马仕(ROMOSS)产品的介绍网页上描述:“产品已经有中国平安财险 300万美金安全责任险”。小米官网上对产品的介绍中也提到:“每款正品小米移动电源,均由中国人保财险承保。每人每笔承保额为 50 万元,让您用得更放心!”
劣质电芯电路板外壳:“移动炸弹”三重推手
[摘要]质检总局在今年8月展开了一场移动电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结果触目惊心。此次检测共采样32批次产品、224件样品,而这32批次产品均存在质量安全风险。
上一篇:8月铅蓄电池开工率延续跌势
下一篇:稀土行业将受益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