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行业规范出台 产业该如何借用“东风”

发布时间: 2015-09-16 08:57:06    来源: 电池中国网
字体:

[摘要]有关专家分析指出,目前,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快续发展的带动下,行业受益于市场和政策双重利好,在此背景下“规范”出台,有利于进一步规范行业的生产标准,有利于产业集中度的提升,同时将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

 

  9月6日,工信部发布《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规范”要求电池企业应满足以下规模:电池年产能不低于1亿瓦时;正极材料年产能不低于2000吨;负极材料年产能不低于2000吨;隔膜年产能不低于2000万平方米;电解液年产能不低于2000吨,电解质产能不低于500吨。企业申报时上一年实际产量不低于实际产能的50%。

  业内人士表示,该“规范”对锂离子电池生产实行准入,严格控制技术水平低、单纯扩大产能的锂离子电池项目,避免行业“散、小、乱”的发展趋势,从而倒逼技术水平低的项目被淘汰。

  有关专家分析指出,目前,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快续发展的带动下,行业受益于市场和政策双重利好,各大公司陆续通过定增等方式加码投资,在此背景下“规范”出台,有利于进一步规范行业的生产标准,有利于产业集中度的提升,同时将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

  产销两旺 产业将持续升温

  2015年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2.45万辆,同比增长近4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9175辆,同比增长近3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6778辆,同比增长3倍;纯电动商用车生产6446辆,同比增长21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2142辆,同比增长近1.5倍。列入《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前四批的新能源汽车生产2.16万辆,占8月产量的88%。

2015年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图

  2015年1-8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12.35万辆,同比增长3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5.21万辆,同比增长2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3.28万辆,同比增长4倍;纯电动商用车生产2.83万辆,同比增长8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1.02万辆,同比增长96%。

2015年1-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图  

  在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的带动下,的需求亦迅猛增长。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4年,我国市场行业规模平均增长率达28%。其中,2013年我国行业市场规模为596亿元,同比增长23.40%;2014年行业市场规模达到740亿元,同比增长24.16%。

  2015年上半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累计完成主营收入同比增长17.4%,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2.8%。专家预计,今年我国电动汽车销量将达22万辆,同比增长162%,动力需求约达12.5GWh,产值约合250亿,而目前动力实际产能或只有5GWh。这意味着,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要件之一,动力电池市场伴随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上升也将进一步扩大。

  业内专家分析,目前新能源车销量迅速增长,但电池产能还相对不足,未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空间巨大,势必会增加对电池的采购,的需求将保持大幅增长。业内人士认为,从中长期来看,性能提升以及节能环保需求推动下,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汽车成为必然趋势,在政策大力支持、供给端产品改善、充换电配套设施建设和消费意愿提升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今年将继续保持高增长。随着行业景气度攀升,产品供不应求,行业内企业势必会加紧扩产。

  良莠不齐 行业洗牌有望加速

  目前,我国规模电池生产企业有千余家,从数量和产能上看,电池供给应供大于求,但实际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技术要求和性能指标均高于工业用电池和消费电子产品的电池,我国能够成规模生产动力电池的企业只有十余家,包括CATL、天津力神、国轩高科、光宇等。近两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迅速,这些企业的产能明显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于是,一大批相关动力电池项目陆续上马,而动力电池行业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导致整个行业生产企业良莠不齐,产品质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新能源汽车增速是人们没有预料到的,这么高的增速远远不是电池产能增速所能追得上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十八所副总工程师汪继强表示,“电池供不应求主要原因是产能不足,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增大投入。但是任何投资从开始到产出成品都有一个周期,短则一年,长则两三年。我国电池供应紧张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目前多家大电池厂已经开始着手投建新厂,这种情况可能会在两年内有所缓解。”

  2015年8月22日,福建猛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厂项目正式开建。据悉,该工厂将在2016年5月份左右竣工。由此不难看出,电池厂的投产周期相对较长。在电池厂普遍扩产的情况下,业内预计到2016年,中国车用动力产能将达55亿Wh,是2013年的6.5倍。

  业内专家表示,在电池生产企业积极扩张产能的大趋势下,企业很难再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新型电池的研发或技术升级,随着新型动力电池问世并产业化,电池制造设备通用性不高,国内很多电池生产企业将面临设备资源浪费的窘境。专家建议,电池企业须了解当下电池市场的需求态势,以及未来的需求趋势,否则,盲目上马项目将严重制约企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大多采用外资企业生产的动力电池,主要是因为外资企业生产的动力电池质量相对较好,成组打包后,和单体电芯在性能、充放电次数等指标上相差不多。相比之下,国内企业生产的动力电池在质量上仍存在差距,在供不应求的大背景下,好电池更显紧俏,这将倒逼我国电池企业优胜劣汰,加速行业的洗牌和优化。

  竞争加剧  催生技术工艺革新

  “规范”文件中规定,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电池年产能不低于1亿瓦时,消费型单体电池能量密度≥150Wh/kg,电池组能量密度≥120Wh/kg,聚合物单体电池体积能量密度≥550Wh/L,循环寿命≥400次且容量保持率≥80%。业内人士表示,该规定将倒逼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在技术和工艺方面进行革新,有利于我国电池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所作为的自主品牌车企,除了比亚迪自主生产电池,北汽新能源与韩国合资生产电池以外,大部分企业选择采购动力电池生产商供应的电池,因为电池产品品质、性能等原因,国内多数新能源车生产企业还是更倾向选择跨国供应商。在国内,外资品牌电池逐鹿市场,更凸显了国产品牌电池的弱势,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如果外资品牌电池横扫国内企业垄断市场,我国新能源汽车可能将步传统汽车核心技术空心化后尘。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基础,是任何技术路线无法回避的领域,占整车成本接近一半。近两年,国内动力电池厂商在与外资电池竞争上明显处于劣势。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动力电池试验室主任王子冬表示,在参观国外电池厂时发现,全部动力电池的生产控制点有1000个左右,而国内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的控制点,一般从几十个到百个左右,根本无法达到国外严格的质量控制水平。他认为,在生产过程中,国内电池的生产工艺参数没有国外同行企业高,导致产品差异性较大,而电池差异性大会直接影响和制约电池组的性能。因此,他建议,我国动力电池的生产企业应掌握全部关键工艺,提高电池合格率和材料利用率,提高电池一致性和稳定性。

  相比国外电池生产企业,国内电池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也有待提高。王子冬表示,中国的动力电池制造过程并不是真正的自动化,只是过程中每一步的自动化。这种半自动化生产方式存在诸多质量隐患。另外,我国电池制造企业往往是生产出成品后再检测质量,而国外生产企业已经实现在生产过程中每一步自动化进行质量检测,不但能够避免无用功,也避免了物料的浪费,节约了成本。

  现在,我国已经拥有较多电池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生产制造装备与技术正趋于成熟,电池产业链体系也逐步趋于完善,为大规模的市场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发展中,我国电池行业应该在形成强势本土企业,打造行业独特竞争力上下工夫。在国家政策方面,应该侧重企业的兼并重组,尽快结束国内“小、散、乱”的电池市场格局,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大型电池企业。

 (电池中国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推荐

专家专栏

企业专题

热门文章

展会沙龙

󰀗返回顶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