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亮点:
· 做产品大浪淘沙,不是猛龙不过江。
· 重视终端市场和用户对于产品的需求和反馈,是刻在星恒骨血里的东西。
· 如果没有杜邦,今天身上穿的普通衣料都是穿不起的;如果没有福特,汽车仍然是皇室才能开得起的车。星恒坚持要做的就是这个事:真正能够做让老百姓有幸福感的。
· 如果把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比作马拉松,目前是在中段20公里左右,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能被落下,要飙着第一梯队跑。
· 面向2020年之后,星恒设立了更大的“锂想”:用户目标向10亿迈进,市场从中国向全球进一步拓展,产品从电动两轮到电动交通全系列,企业定位从配套商向动力能源综合服务商转变。
2003年12月,从北京带着一台打印机驱车1100多公里赶往苏州的冯笑,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竟会去做电动自行车电池。
彼时的星恒电源,头顶着外界看来堪称“豪华”的光环,来自中科院物理所的技术,来自联想控股的投资,来自国资、台资、日资的精英团队。
当然,还有星辰大海的理想:成为中国电动汽车的旗手,代表中国做全球领先的,打败日本对手。
2020年9月初,在星恒电源位于安徽滁州占地近千亩的工厂里,星恒电源董事长冯笑向记者回忆创业之初的场景。
“当时肯定是奔着进军电动汽车领域去的,如果2003年的时候,知道以后要在电动自行车领域坚持做十几年,很有可能就没那么大决心去从事锂电这个行业了。”
然而,在电动汽车领域摸索前进的同时,星恒剑走偏锋,进入了以电动自行车为主的轻型车领域。同样让2003的冯笑想不到的是,17年后,靠着当时完全“没重视”的电动自行车电池,星恒电源成长为全球轻型车头部企业,在海内外市场攻城拔寨,出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截至目前,其轻型车电池累积下线超过1600万组,成为真正的电动轻型车的全球之冠。
星恒电源的版图也在持续扩张,从创业之初位于苏州市金山路一个四五个人的办公室,到拥有荷兰、印度、滁州等全球多个子公司,产线则从当初“用美工刀裁剪极片的手工线”,到如今拥有苏州、滁州两大生产基地,日产40万只电芯产能的自动化产线。
站稳轻型车电池市场之后,星恒电源重新将目光投向电动汽车电池领域,先是在2016年起挺进电动物流车电池领域,随后进入电动网约车配套。2020年下半年,星恒电源开始配套“神车”五菱宏光MINI EV,8月份,以10345辆的配套数量位列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第6位。
与最早涉足时的“莽撞”所不同,星恒这次更为坚守的信条是:市场才是校检企业技术和产品的唯一准则。按照冯笑设定的节奏,未来几年,星恒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产品投入力度和市场扩张速度会越来越快。
17年摸爬滚打,17年在电动轻型车领域的深耕与探索,让做出好用、耐用的刻进了星恒的骨血。冯笑当仁不让地称:自己就是最好的产品经理。第一次在人流穿梭的街头看到有人骑着配星恒的电动车,他激动到有流泪的冲动;也能一眼就分辨出谁骑得是锂电车,会毫不顾忌地追上去询问骑行感受、锂电用得好不好。多年的市场历练,切身感受到星恒锂电带给消费者的好处和便利后,冯笑也收获了做好锂电的幸福。正是这种实实在在的幸福慢慢填充了曾经“星辰大海”的理想,让星恒的理想变的更为务实:在全球电动化的大浪潮之下,让全球亿万消费者都能用到星恒的。
“如果没有杜邦,今天身上穿的的普通衣料都是穿不起的;如果没有福特,汽车仍然是皇室才能开得起的车。星恒坚持要做的就是这个事。”
无论是轻型车电池,还是电动汽车电池,冯笑坚持“要做让老百姓有幸福感的”,这也已经成为印刻在星恒电源基因里的价值信条。
将来全球70亿人口,能不能有50亿甚至60亿的人接触过星恒的电池,使用过星恒电池,而且都能对你竖大拇指说满意,这成为星恒新十年的“星辰大海”。
对于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冯笑认为,马拉松赛已跑至中段,接下来的节奏将会非常关键,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被落下。面向新十年,星恒正在做的是,充分利用二十多年对的理解和市场应用经验,在材料、工艺、制造、产品等各环节与其它头部企业一起领跑全球。
成为星恒电源董事长和总裁之前,冯笑在公司历任过第一任销售、第一任电子部经理、第一任产品部经理、第一任组装厂厂长等角色。一路走来,他亲历和见证了星恒电源创业之初的激情与野心、转型阶段的纠结与阵痛、高速增长阶段的坚守和选择。
反过来,在星恒电源的战略选择和谋篇布局上,也能看到冯笑个人风格的烙印,这既包括他对于产业的判断、市场的理解、节奏的把控,同样也包括他经营企业的理念和法则。
近期,围绕星恒电源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以及在中国锂电产业波澜起伏的发展之中企业和个人的转变、选择与坚守,锂电行业资深媒体与星恒电源董事长兼总裁冯笑做了深度对话。
问:星恒电源是国内最早一批涉足动力电池的企业,当时从企业的背景来看,可以说是“根正苗红”的正规军,有来自中科院的技术团队,有来自联想的投资,创业之初的驱动力是什么,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局面?
冯笑:星恒从创立之初就是奔着电动汽车去的,如果问那时候我们的理想是什么,一定是要做中国电动汽车的旗手,要做世界领先的。
(2003年苏州星恒)
再回想当时星恒的团队,来自全球各地,把大家汇聚起来的共同理念就是超越日本品牌,要站在全世界锂电技术的巅峰去跟日本人决战。
要知道在17年前,以三洋、索尼、松下为代表的日本锂电巨头,在规模和质量上遥遥领先,是神一样的存在,所以,星恒从成立的那一天就下定决心,要在技术上、质量上要赶超日本企业。
问:从最初重点瞄准车用动力电池,到后来转向两轮车电池,星恒的发展其实经历了早期国内成长的艰难和阵痛,这里面也做了一些战略方向的调整和转变,回过头,如何看待当时的变化和转折?
冯笑:如果从1999年北京星恒成立算起,星恒可以算20年历史,这中间以2010年为分界点,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更多追求的是技术领先,第二阶段则开始重视市场和企业经营。
前十年可以说在技术领域里非常风光,做的都是高端领域,要院士有院士,要博导有博导,而且的确也做了很多出色的产品和项目,可以说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星恒都做过。
比如米其林必比登挑战赛(Michelin Challenge Bibendum),当时云集了全球的顶级汽车品牌。搭载星恒电源的新能源汽车多次参赛并获奖。 做地铁轨道交通和磁悬浮列车后备电源,我们的电池可以做到断电情况下磁悬浮列车支撑10分钟。还做军品电池,各种军用装备上的电池。2008年,搭载星恒电源的自行车还被作为国礼送给奥巴马。
(搭载星恒的自行车被作为国礼)
然而,技术虽然领先,也的确干了很多漂亮事,但盈利能力太弱。刚刚起步的中国电动汽车,也仅仅只是萌芽,短期内靠它赚钱根本不现实,到了2010年左右,公司处境已经很危险了,这个时候,就开始挑战我们内心最初设定的理想了。开始思考做公司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的理想到底是什么?
当时逐步开始意识到,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商业化运营才是第一位的,是天职,技术领先是要为商业化服务的,单纯的技术研发是科研部门的事,不是企业所要做的。
问:在成立10年左右的时候,是星恒的内部价值观发生剧变的时候?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处境和心态?又是怎样的机遇决定投入电动自行车电池领域?
冯笑:其实这种调整对人内心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我们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有的要开飞机,有的要开火车,有的要当警察,有的要当解放军,都是看起来很高大的职业。
所以当时这种变化,很多人内心深处是很难接受的,这么好的一家公司,这么好的股东。做过非常激烈的思想的斗争,甚至一度探讨过是不是关门。
当时尝试过很多领域,后来的方向确定为向两轮车领域发展。也成为我们接下来这10年发展的战略重心和方向。
事实上,在2005年左右,就已经开始涉足两轮车,当时配合北京奥运会给863项目开发了一款电芯,我负责销售管产品开发,得到的任务就是有这么一款电池,看着能卖到哪去?刚好尺寸和容量可以给到电动自行车用,所以就开始切入这块市场。
(配套星恒的新能源汽车)
电池作为工业品其实是冷冰冰的东西,只是一个壳子,两个极柱,正极和负极会有电流,这很难引发人的情感因素。
一个很重要的转变是2010年左右,在北京街上,看见一个配星恒电池的电动自行车,那是我第一次在街上看到真正有人用我们电池,非常的激动,甚至感动的想流泪。
我觉得这种激动和感动背后,其实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变化过程,从最初的星辰大海到开始变的更为务实,能将企业自己的产品用到消费者的车上,将先进的技术商业化,让产品质量过硬,成本做到消费者能够接受的状态,同时能赚到钱,这是一个企业最为基本的要求。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重新确立了我们的战略方向。
问:战略和心态转变在随后的产品策略上是否也有所体现?回归到商业本质之后,星恒的理想变成了什么?
冯笑:转变的过程就是对电池的追求,从单一追求技术和性能,开始转变为基于市场的真实需求与成本去创新技术、提升性能。
原来是追求技术领先,比如零下55度甚至是零下70度能正常使用;后来,开始将这种追求和挑战转变的更平实和接地气:是不是你返修率能足够低,是不是你的成本能足够低,让老百姓用得放心,老百姓能买得起。
此后的11年到现在,星恒在轻型车一直坚持:做好成本,做好质量,将高高在上的做到足够便宜,让老百姓买得起,且能让企业盈利能让企业长期持续发展。
铅酸电池也有一些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也在思考让锂电像铅酸电池一样,工艺做得简单些,对环境要求再低些,产品更皮实些。
回过头来看我们现在的理想,曾经的“星辰大海”变得更务实更有力量和方向:就是要让千家万户都能用到星恒的电池,将来全球70亿人口,能不能有50亿甚至60亿的人接触过星恒的电池,使用过星恒电池,而且都能对你竖大拇指说满意,真正能够做让老百姓有幸福感的。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也是激发我们有动力去奋斗的崇高理想。
(星恒电源第1600万组下线)
问:从2010年到现在,星恒在电动自行车领域的确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累积下线已经超过1600万组,您认为数据背后,星恒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法宝或者企业基因是什么?
冯笑:从开始做电动自行车电池,星恒一个非常好的基因和传统是,我们非常重视市场和终端用户对于产品的需求和反馈。
早些年,我和市场部的同事一块出去吃饭,看到饭馆门口停一辆电动车,会主动上去跟车主聊,在哪里买的,用的怎么样,为什么买?那时有一个习惯,如果是星恒的电池,我都会给人一张名片,电池有问题了找我,给你终身质保。
包括在欧洲开拓市场时,也同样如此。当时有一款车的电池反馈漏水,但我们测试时在各种极端条件下都验证过,都没发现问题。
最后在欧洲实地调查后才发现,这种车的使用场景一般都是度假的时候将自行车放到车顶,上高速公路,到了目的地再放下来骑。那种情况之下,碰到下雨,雨水会以80~100km/h的时速砸向电池,这和普通的淋雨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和级别。这个如果不去实地了解应用场景是不可能知道的。最后我们攻克了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例子,同样一款电池,我们发现在欧洲的返修率会比国内明显高很多,后来实地走访调查发现,欧洲人的手指头比中国人粗,电池把手上手塞不进去就会容易摔,这就需要重新针对欧洲市场优化电池把手的设计,这些都是需要了解用户和使用场景的。
电池是一个中间状态的产品,不直接对客户,所以星恒非常重视对于终端市场和场景的了解,可以对比下同行电池企业,有哪些是在厂里去建整车测试平台的?有哪个电池厂老板能真正的去站在充电桩旁边,跟消费者去聊用户的诉求和痛点?
而这个恰恰是星恒做产品的时候特别关注的,甚至可以说是刻在我们骨血里的东西。
问:提到欧洲市场,星恒是最早一批将目光投向海外的企业,而且在欧洲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市场份额,当时基于什么样的考虑走向海外,这个过程当中又碰到了哪些阻碍?
冯笑:刚开始做海外市场的时候是借船出海,搭着台湾主机厂和一些国内的OEM品牌去做,经过一个产品周期,大概两年到三年的过程后,我们就下决心不能这么干。
通过主机厂和OEM去做,没法接触到真实的终端市场信息,不可能真正做好产品,这也是星恒一贯坚持的理念,所以在2011年左右决定我们直接去做,到今天,星恒在海外几乎没有代理商,都是直接跟欧洲品牌合作。
从当时的市场竞争来看,欧洲市场当时有三星、松下、LG等日韩企业,还有一些台湾企业,后来博世加入,可以说,当时面临的都是国际巨头的较量,这个过程当中,松下被博世干掉,三星后来也退出,最后基本只是和博世竞争了。
在欧洲市场,值得星恒骄傲的是,我们并不是用低价取胜,而是靠产品开发和质量,靠我们对于市场的理解和产品竞争力来获得认可的。
问:在站稳两轮车市场根基之后,2016年到2017年,星恒又开始重新涉足电动汽车领域配套,但当时没有直接进入私人乘用车,而是选择了物流车和网约车领域,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冯笑:对于星恒而言,两轮车只是实现了我们阶段性的目标,我们希望是分阶段分细分市场逐步建立成体系的业务板块,电动汽车就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因此,在2016年开始,又储备了一些新的技术和产品,并重新打算布局电动汽车。
当时选择了物流车和网约车,主要的考虑是,这两种场景下车都是作为生产工具来使用,尽管动力电池成本还比较高,但是可以通过充分发挥油电差价在全生命周期内为用户真正省钱,用户也是可以算的过账的。但当时对于私家车而言,电动汽车的价格对比燃油车还比较高,性价比还不能真正和油车PK。
问:我们也注意到,从今年8月开始,星恒开始重新回到乘用车领域配套队伍,给五菱宏光MINI EV配套起量,在电动汽车领域,星恒是如何设定节奏的?
冯笑:即便到今天,如果谈电动汽车,我还是觉得中国的电动汽车还没有真正达到市场化的阶段,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靠政策驱动。
很简单一个道理,我们经常出去开大会,你站在台上发言,面对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观众,你提几个问题就可以得到答案,第一,开电动汽车的请举手。第二,如果是因为牌照的问题把手放下。 第三,买特斯拉的不算,你看看还会有多少人举手,可能是个位数或者两位数。
市场化是一方面,技术也是一方面,目前的技术路线我认为也还没有完全明确,混动式、插电式、增程式、纯电动,到底哪种车会成为主流,目前还没有清晰的结论,因此,对于配套企业而言,完全还没有到“赌命狂奔”的时候。对星恒而言,我们会紧跟市场节奏来保持该业务的稳定增长。
但从能源变革和交通变化的大趋势来看,电动化一定是大势所趋,电动汽车电池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也将会成为星恒接下来新的增长引擎。
(星恒电源配套五菱宏光MINI EV)
问:两年前,在接受采访时,您提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马拉松还刚刚起步,到今年这个阶段,您认为马拉松到了哪一段?面向新十年,您认为星恒接下来的战略重点是什么?
冯笑:马拉松三个关键时间点,第一是起跑阶段,前面10公里如何设置速度,第二就是中段,这个阶段不能被落下,第三是冲刺阶段。
今天对于整个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来讲,还没到冲刺阶段,是在中段20公里左右,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能被落下,你得飙着第一梯队跑,如果20公里就被落下来,后面就很难追回来了。
接下来几年市场节奏会越来越快。真正的挑战,短期是在产品上,能不能开发出适应各个场景的竞争力产品?长期看是你的技术储备。5年之后,真正拼的是下一代材料及电池核心技术。
过去十几年里,星恒在市场战略层面做过一些调整,但是在对于技术和产品的追求上,始终不变初心。接下来,星恒要做的是,充分利用我们二十多年对电池的理解和市场应用经验,在前沿材料、工艺装备、电芯设计等各个环节和其它头部企业一起领跑全球。
做产品大浪淘沙,不是猛龙不过江。星恒坚持的是,永远从最终用户的角度出发,永远从解决关键问题出发,永远从核心材料技术开始研发。
对于星恒而言,目前这个阶段最大的挑战,是要开拓思路,从技术、模式、管理、资本等全方面创新。不能拿我们过去十多年时间的,销售额一个多亿、销量几万组的思路来迎接百亿级、千万组的到来,而是要研究并学习百亿级、千亿级的企业,研究行业规律,大步创新,不断突破。
面向2020年之后,星恒设立了更大的“锂想”:用户目标向10亿迈进,市场从中国向全球进一步拓展,产品从电动两轮到电动交通全系列,企业定位则从配套商向动力能源综合服务商转变。
-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