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曾毓群发表演讲
1月14日-15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17)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曾毓群在会上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内容:
我的题目是电动汽车市场化的路径,因为市场化才是电动汽车能够生存的途径。
我演讲分三部分,分别是电动车市场化的路径,还有CATL的探索,还有2016年动力电池市场的格局,请大家批评指正。
大家都知道中国成为新能源汽车的第一大国,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德国、日本这些汽车强国,尤其是德国人,大众这些品牌非常激进,准备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有什么挑战?其实我们的竞争对手并不是新能源车的各个企业,因为这些企业都很小,动力电池也不是跟韩国人竞争,或者跟中国人竞争,最重要的是跟燃油车竞争,如果没有办法跟燃油车竞争,就没有市场化的可能。现在靠补贴,没有补贴之后怎么办?这才是我们想要研究的。
我认为市场化进程是一个由点到面的普及过程,因为全面市场化不容易,因为市场有一个细分的部分,特别是有路权的地方,比如北京、上海,还有一种是运营型的市场,比如说出租车,比如公交车或者是物流车,跑的越多越节省燃油。大家觉得电动车开起来挺好,我自己开了两年半的电动汽车,感觉跟燃油车确实不一样。
比如说北京、上海这样的限购城市,电动汽车可以满足出行需求,现在有很多客户已经有260公里、300公里、350公里的续驶里程,开起来是不错的。对电池的要求是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低成本还有快充,如果不快充的话,大家害怕车开到哪里没地方充电了,现在快充技术也不错,比如说快充20分钟充满电,15分钟充85%,这样的一些需求,可能是将来特别是路权型的市场主流。
还有经济型的市场,我讲的是短途代步型的私家车,其实我自己从续航110公里的电动车开起,开过150公里的、200公里的、260公里的、380公里的,其实最后短途代运很奇怪,我上下班30公里,结果车上装一个300公里的电池包,我知道那个又重,钱又多,只是心里安慰说我没问题。所以将来的汽车发展方向,是不是一定是500公里、600公里、700公里这样往前走?其实也不一定,很多人说有不同的用途,很多人说只要100公里、200公里,需要便宜,小一点的,这是经济型的市场,有可能出现市场化的情况。
运营型的市场就是我刚才讲的,跟物流车的人谈,物流车快充行不行?他说不需要,他说装货的时候要装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之内给我充满就行了,所以各个市场需求是不一样的。然后车辆每天在跑,每天跑300公里到500公里,油惠和电价一比较其实是挺合算的。所以我们做过很多经济模型计算,其实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需要补贴,在运营型的车辆上是可以达到市场化的。
性能型的市场,就是追求高大上的,我们叫骚包车。
怎么做问题?大家都把目标放在电池上面,我觉得应该多方合力,车企应该根据电动车的特点开发出新的平台。很多国外的车厂跟我们合作的时候,基本上是全新的电动车平台,他们在2018年逐步上市,咱们国家的国产车,大部分还是改装的,到时候会遇到很大的竞争,我们跟很多国外共同开发的电池,高大上的基本上盯着500、600、700公里,以现在的能量密度是可以达到的,但是是不是需要这么做,能不能卖还不知道,2018年会陆续上市。
应该提高能量效率,低速状态下系统的能量效率较低,有的只有60%左右,有的是70%,有的是80%,城市工况是低速运营,所以这里有很多工作要做,不要整天盯着整车和电池厂怎么帮忙,当然电池在降低成本、提高充电性能、快充性能和安全可靠等方面都要做很多工作,很多同行都在努力,但是距离这个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第一,需要全链条的动力电池研发,材料研发方面基本上做一些计算,添加什么样的材料,掺杂还是包覆,电芯、模组的研发方面,还有电池包等等,前面两位嘉宾都讲了,吴锋老师也强调了,整个系统的开发是很重要的。另外,是从纳米到米的深度仿真计算比较多,所谓纳米是原子级别的,到米就是整个PACK,从深度管理到强度,设计一个电池包出来的时候,在设计之初就要给出一个可靠性的指标,为什么能保8年、10年?每一年的返修率是多少?因为我们跟国外这些车厂一起合作的时候,往往要签质量保证协议,不知道能保多少年的话是很麻烦的事。
第二,宁德时代在创新电池技术上做了一些工作,比如说我们有一些电池设计是10-15分钟快充,这是瞄准了运营市场、出租车市场和有一些物流的市场。还有就是超循环寿命的,瞄准了储能、梯次利用,还有高效的热管理保障健康快充。然后我们有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整车续航里程可以超过500公里。很多领导也都问我,这个电池可以做到500公里吗?我说可以,只是大家付不起钱,太贵了。另外是长寿命电池,热力寿命也很重要,大家说你信口开河,怎么做15年?宁德时代研究电池模型和负反应,为什么能达到15年,用什么样的加速测试达到15年,在什么样的置信区间内可以做到10年、15年。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的可靠性技术。
制造系统,有智能化的工厂,全程可追溯,在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结点上,有1481个结点需要控制,所以做起电池来是很谨慎小心的,害怕外面起火或者可靠性不好,在工厂里面起火也很麻烦。
目前据调研,中国的电池有很多也在国内市场使用了三年,水平大概三年降了10%,我们还需要做五年,后面的五年只有10%,因为前面快一点。但是我们A到F公司,有的表现是比较差的,三年间的衰减有的超过了20%,我觉得这是对可靠性的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还有努力的方向。如果我们的努力方向是三年就超过20%了,那市场化根本就谈不上,因为太贵了,还得换电池。
规模化是唯一可以促进技术升级,同时保障安全的做法,关于锂离子电池,我们研究了Giga Factory,将来要市场化的话要达到100万辆汽车,多赢成本的均衡,真正的产业化不需要国家补贴,新技术比如说做电池,大家目前对锂离子电池的成本实在逼得太近。
原材料和汇率的应对措施,如果不做的话是没办法产业化的,碳酸锂也是涨上去了,两边夹击,作为产业,需要从原材料的战略性储备,为企业中长期发展做好考虑。另外针对未来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我们遇到很大问题,基本上是汇率问题,还需要去应对汇率变化。所以有时候还需要锁定中长期汇率,开拓国外市场,只有真正大的企业和集团可能才可以真正运作得了。
第三,介绍一下2016年的动力电池市场格局,数据不见得完全正确,不正确的地方大家批评。2016年基本上松下还是第一位,7.2G瓦时,比亚迪7.1,宁德时代6.8,这是出货量,看上去我们中国的国旗很多(ppt),但是我提醒大家,比如说以CATL为例,2016年我们服务好国内的汽车和专用车的同时,已经服务国内外大型的乘用车企业,所以出货的比例,乘用车已经超过了1/3,很多真正一流的乘用车比例还不是很多。所以随着乘用车比例的增加,韩国和日本的电池企业今后几年的排位会进一步上升,所以现在看上去一片红旗,但是他们很厉害,布了很多年的局,尤其是2008年到2012年,现在2020年、2021年量产的项目国外基本上定点完毕,或者紧锣密鼓地定点,一定点完了以后,就是他们的事情了,就没有我们什么事了。
韩国和日本是做得蛮好的,几家电池厂做比较,看韩国的一些公开报道,基本上电池连年亏损,是不是存在低价销售和倾销的嫌疑?这是打着一个问号的,根据EV事业部,比如说20%、15%、10%的亏损,这也是不健康的,右边的两个图,一个是看专利申请数,L公司、S公司、P公司和我们,2016年我们基本上整体的专利数已经超越他们了,所以大家还是努力做得不错的。
我们也拿到宝马、大众、雷诺等企业合作订单,现在出货的时间都到2019年,所以研发的任务很重。当然,国内我们主流服务的车厂也很多,我们也是立足于服务国内的车厂,同时兼顾国外的车厂。
以上是我的报告内容,谢谢大家!
(根据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