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17年2月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7年第1号公告,公布《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以下简称“《指导目录》”)。《指导目录》涉及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储能、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5大领域8个产业,近4000项细分产品和服务,从而引导优质社会资源向这些领域流动。2016版《指导目录》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内容进一步细化,具有前瞻性,将有力促进电池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电池材料发展的新突破
《规划》提出,要提高新材料基础支撑能力,顺应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推动特色资源新材料可持续发展,加强前沿材料布局,推进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指导目录》在高端储能方面也提出,要大力发展储能装置材料及器件。正极材料包括橄榄石型磷酸盐类等富锂材料,尖晶石型锰酸锂材料、层状材料(如镍钴铝和镍钴锰等)及其混合材料等;负极材料包括钛酸锂材料、石墨类材料、硬碳材料、软材料及硅基复合材料等;电解质材料包括六氟磷酸锂、碳酸酯类溶液及其他新型电解质盐等;隔膜材料包括聚烯烃类及其他新型电池隔膜材料;铜箔、铝箔及铝箔塑膜等辅助材料等。此外,《指导目录》还涵盖了金属储氢材料、高温陶瓷涂覆材料,动力电池用复合膜、涂布膜以及新型催化剂材料等。四大材料的发展是电池产业能够继续前行的关键。目前高比能量正负极材料是未来动力电池材料的趋势;新型隔膜和电解液也将在提升动力电池比能量、提高电池安全性、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等方面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
《规划》提出,到2020年,力争使若干新材料品种进入全球供应链,重大关键材料自给率达到70%以上,初步实现我国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性转变。实际生产中,我国电池材料企业也的确正在走向强大,比如,深圳贝特瑞成功突破日韩的市场垄断,在电池正负极材料细分领域一鸣惊人,锂离子负极材料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为三星、松下、LG、比亚迪等世界级企业在电池材料层面提供定制方案,成为国产电池材料的一张名片。《指导目录》进一步明确了高端电池材料的划分,再次明确了国内电池材料企业的发展方向。此外,《指导目录》中还提及电源控制芯片及电池管理系统,凸显出储能产品作为一个系统需要共同提升的重要性。
电池装备制造的“三化”趋势
电池上游材料的发展将带动电池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了顺应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加快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推进重大装备与系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指导目录》提出大力发展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用于基础制造装备的智能控制系统、伺服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与工作站、智能加工装备、智能物流装备等。同时在电池生产测试设备方面着重于电池生产设备、电机生产设备和专用生产设备等,其中,电池生产的自动供粉系统、在线监测设备、电池节能化成设备以及电池回收再利用生产设备、燃料电池MEA等均为重点发展产品。
随着用户对电池性能要求的提高,电池企业对设备的精度、安全性以及生产的一致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国产锂电设备产品技术水平的提升,进一步缩小了与进口设备在应用方面的差距,先进国产设备的性能也越来越出色,比如,2014年无锡先导智能就与IBM合作开发出了“先导云”和大数据中心,建立全价值链的协同平台,为电池企业提供系统集成和智能工厂解决方案;赢合科技作为目前已拥有168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为新能源领域提供全套智能化装备,其产品已在高端市场获得认可。2016年,赢合科技收购东莞雅康,进一步巩固了国内锂电设备的领军地位。据相关机构预计,国内设备规模将从 2014 年的38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4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54.8%,可见国内锂电设备市场拥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指导目录》中提到的一系列智能化设备,将为国内电池制造设备行业带来发展机遇与挑战,也将推动国内电池制造设备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布局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指导目录》从整个产业链的高度对重点产品进行布局,既有新能源汽车产品,又有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也有生产测试设备。
新能源汽车产品包括新能源汽车整车【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含增程式);纯电动商用车,插电式商用车(含增程式);燃料电池乘用车,燃料电池商用车;纯电动专用车等】、电机及控制系统(用于驱动或发电的高效电机、轮毂电机、轮边电机;用于驱动或发电的电机控制器和控制软件;集成DC-DC和其他电气功能的控制器;可变电压控制器)、新能源汽车电附件(高可靠性高压继电器、高压熔断器、高压线缆、高压插接件等)、机电耦合系统及能量回收系统(纯电动及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及商用车机电耦合系统、新能源乘用车和商用车用机电分配式回收制动系统等)、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燃料电池电堆、模块及系统,燃料电池相关材料包括MEA、双极板、碳纤维纸、质子交换膜、铂催化剂等)等。
新能源配套设施包括充电、换电及加氢设施,其中,分布式交流充电桩、集中式快速充电站、电池更换机器人等将得到大力发展。
可见,《指导目录》注重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品质与性能,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链联动发展,强调优化新能源汽车的配套环境,同时,将继续提升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水平,燃料电池汽车也将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规划》提出要实现新能源汽车规模应用,还要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业内人士认为,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多是边开发、边生产、边销售的模式,测试环节还远远不够。从技术上讲,新能源汽车的“三大件”——电池、电机、电子控制——尤其是VCU(汽车控制系统)、MCU(电机控制系统)和BMS(电池管理系统),被认为是几大公认的难题,新能源车企如何快速突破技术瓶颈,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因此,要实现2020年的推广目标,同时向市场提供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各环节企业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资源的循环利用
鉴于当前环境和资源现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唯一选择。《指导目录》将高效储能、节能监测、能源计量以及水、土、空气污染,新品种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示范,废弃太阳能电池、废旧动力蓄电池等新型废弃物回收利用,稀贵金属高效富集与清洁回收利用、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梯级利用等作为重点布局领域,同时,支持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发展碳循环产业。
随着报废动力电池大潮的临近,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以及电池企业已经意识到资源回收利用的重要性,电池回收政策已颁布,科研机构也在陆续攻克电池回收的技术难题,很多企业也已经在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方面展开布局。而《指导目录》中强调重点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也将推动锂离子电池特别是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回收进程,使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真正的“绿色环保”。
《指导目录》是对《规划》内容的细化和具体化,从电池产业链的角度看,它对电池生产设备、电池上游原材料、动力电池的综合梯次利用以及电池下游的新能源汽车等均有强调,这为相关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将极大促进电池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并将加快我国电池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升电池企业的整体品质。
-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