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电虽是刚需 但可能仍是小众市场
发布时间:2019-08-22 11:39:00

换电虽是刚需 但可能仍是小众市场


最近的几则政策方面的消息似乎又让已经沉寂许久的换电模式迎来新机。新能源汽车换电与充电孰优孰劣再成业内争论的焦点。

 

日前,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在《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中指出,要推广新能源汽车电池租赁等车电分离消费方式,降低购车成本。

 

7月31日,国家工信部装备工业司赴浙江实地调研新能源汽车换电有关情况,并组织召开“电动汽车换电模式座谈会”,国家电网、北汽新能源、蔚来汽车、伯坦科技等汽车和换电企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等行业组织参与调研座谈。

 

受限于当前动力电池技术水平,新能源电动汽车“续航焦虑”“充电焦虑”仍然未解,即便现在一些新发车型续航里程达到500公里以上,但实际使用距燃油车仍有不少差距。而新能源电动汽车慢充一般需要8-10个小时,快充也要30分钟以上。“龟速”充电,无疑让很多潜在客户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将于明年年底完全退出,新能源汽车相较于传统燃油车的成本劣势进一步凸显。如比亚迪上个月刚上市的新车宋Pro,其燃油版售价区间在8.98 -11.98万元,而纯电动版售价则高达17.98 -21.98万元,两者价差高达10万元。在新能源汽车成本构成中,动力电池约占40%,车电分离,可以大幅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提升消费者购买积极性。

 

不过,现实情况却是: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过去多年,虽然针对充电与换电进行过几次争论,但最后都不了了之,业界仍然把重心聚焦在电池能量及充电技术上,而换电模式则仅有少数几家企业采用,如北汽新能源、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等

 

技术的进步并非一朝一夕,续航里程一年上升一个台阶,快充技术也百花齐放,但是由此带来的新能源汽车安全事件也“遍地开花”,给产业发展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在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技术、成本等无法与传统燃油车相媲美之前,换电、电池租赁模式无疑为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补充方案。

 

政策上的利好也给企业增加了信心。8月17日,北汽新能源透露,其将从北京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购买1500套快换系统作为集装箱式乘用车换电系统的配套设备。北汽新能源表示,此次购买换电站配套电池,将有助于加强其区域换电站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北汽新能源的规划,预计到今年8月底,北汽新能源将向北京出租车公司交付2000余辆换电出租车。

 

据电池中国网了解,目前北汽新能源换电模式主要针对出租车、网约车等高频使用的运营车辆。私人领域,敢于尝鲜的国内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已经向消费者推行换电服务。8日7日蔚来在其App的充电地图上,公布了城市换电站的位置信息,蔚来用户可以通过更换电池来保持长续航需求,无需再等待漫长的充电过程。

 

换电真的那么美好吗?

 

值得注意的是,蔚来的换电价格并不“美好”,180元一次。这远高于国家电网一次充电70度(蔚来ES8电池容量)所需的价格。换言之,换电服务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用金钱买时间。

 

换电站的建设、运营以及售后服务成本最终都要摊销到客户身上。“对于运营类车辆来说,这个差价可以通过盈利来弥补,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还是需要权衡。这也许是主打个人电动汽车的特斯拉在尝试换电之后选择放弃的原因所在。”一业内人士向电池中国网分析道。

 

不过,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动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以及专用车向电动化切换,对于这些高频次使用的运营车辆,快速补充电能是刚需,在当前快充技术尚未有效解决情况下,换电的市场前景被很多企业看中。随着国内新能源运营车辆快速增长,整车、电网、换电、充电桩企业都有意布局该领域,换电模式或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不过市场有多大仍值得商榷。就目前来看,换电模式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这其中最主要的便是电池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目前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有近百家,电池规格和标准较为混乱。实际上,即便是一家企业,其内部不同产品的电池规格、标准都可能有差异,再到不同车型的电池差别就更大了。对于换电站来说,要同时兼容储备多种车型的电池产品显然不太现实,而要实现不同品牌电池规格的统一,更不现实。这还不包括换电站要对不同电池的安全监测、充放电管理和维护难度

 

目前,国内的一些换电站主要由车企主导建设,一般只针对几款纯电动车型推出换电服务。对于大规模、批量化的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或专用车来说,在固定区域建设一定数量的换电站必要性和可行性都很大;但是对于车型众多的个人电动汽车领域,换电模式难度要大得多,无论是短期还是长远来看,小编都不持乐观态度。

 

当然,未来也许随着动力电池企业集中度的上升,动力电池基础性标准和规格的集中,对于私人乘用车领域,换电也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但那时,换装过的电池再出现问题,谁来承担责任还不好说。拿手机时代的电池来看,万能充只存在了几年,最终向不可拆卸手机电池时代发展,这也是出于保证手机和电池安全着想。新能源电动汽车是否会照此趋势还需观察。另外,车企、电池企业仍在孜孜不倦地研发快充、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技术,未来新技术得以应用,换电站这种占用土地、人力等大量成本的场景或将面临新的挑战。


作者: 采编部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