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能源王志坤:动力电池出海要跨越三条鸿沟
发布时间:2023-11-28 10:55:00
关键词:动力电池

  “我们已经在黄土地的大江大河里学会了游泳,未来我们要更有勇气在蔚蓝的大海里面搏击风浪。”在日前举行的第八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CBIS2023)上,蜂巢能源执行副总裁王志坤如是说道。

  在产能过剩,价格、利润、订单急速下滑的背景下,中国市场已经极度内卷,“出海”成为具备实力的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路径。

  与此同时,经历过漫长的产品验证周期后,海外主流车企、储能集成商开始陆续与中国电池企业签下巨额长协订单,产业链本土化成为当务之急。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王志坤:锂电蓄力,加速出海

图为蜂巢能源执行副总裁王志坤作主旨报告

  在王志坤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市场经历了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的高速增长,2023年产业链较为“煎熬”,动力电池产业经过一段时间高速增长后必然会有一个调整,这符合产业(发展)规律。但新能源电池产业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在全球市场将会持续保持中长期增长,“现阶段的调整,是为了迎接下一步更加波澜壮阔的增长周期。”

  行业机构预计,2025年全球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新车渗透率预计仅为16%左右,到2030年将增至33%。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从整体来看,2023年动力、储能电池已出现产能过剩,但增程式和插电式混合动力领域却面临较大的电池交付压力,市场需求旺盛。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PHEV(含增程式和插电式混动)车型销量同比增速高达80.2%,远高于纯电动车型的18.8%;10月,蜂巢能源凭借配套多款热门PHEV车型,动力电池出货装机大增,以1.39GWh的装机量,在中国市场排名升至第6位。

  王志坤预计,到今年年底全球政治经济的利空因素会逐步出清,同时伴随着电池产业链库存逐渐下降,预计到2024年二季度动力电池产业会有向好的回升趋势。

  欧洲、北美将是值得期待的增量市场。

  从全球来看,国际化的主机厂在供应链选择上主要有两种策略:一种是供应商多元化;一种是技术路线多元化。

  反之,对于电池企业而言,如果要进军国际市场,客户多元化、技术路径的布局就尤为关键,可以避免较大波动和不确定性。

  “蜂巢能源的出海是以订单为前提的,在欧洲我们拿到了Stellantis集团、宝马的大订单,在泰国有长城汽车、合众新能源等优质客户的订单支撑。”谈及出海,王志坤指出,除了客户,在技术路线上,蜂巢能源确定了全域短刀化的产品路线。

  据王志坤介绍,采用创新结构设计的短刀电池,可以适配多种材料路线;采用叠片结构设计的短刀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环寿命、兼容性、成本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目前蜂巢能源确立了从300mm-600mm不等的短刀电池。其中L600短刀电芯主要应用于纯电动车型,可覆盖400km-700km主流车型;L400覆盖从100km-150km主流PHEV车型;L500电芯覆盖电力、工商业、商用车全领域。

  经过几年的探索,中国企业出海,尤其是产业链本地化建设并不如预期。在王志坤看来,除了产品和技术走出去,新能源海外产业链本地化尽管已经成为趋势,但在全球化过程中遇到了三大差异:

  首先是文化差异:中国含蓄,欧洲直接,中国节奏快变化多,欧洲慢而稳;

  其次是环境差异:中国政企合力谋发展,欧洲审批认可复杂(土地、环境、工会);

  第三是方式差异:中国灵活并行(设计,厂建、总包),欧洲标准化(要逐序通过)。

  对此,王志坤建议,中国企业出海首先要合法合规,第二是尊重彼此文化习俗,第三是供应链高频次沟通,以及做好迎接未知的挑战。

  王志坤认为,中国电池产业链企业出海,要跨越三条鸿沟:建成标杆工厂、本地化产品得到客户的成功验证、本地化工厂实现盈利。

  蜂巢能源属于国内较早一批在海外建厂的动力电池企业,公司目前在欧洲的德国已经布局了两座动力电池工厂,同时在东南亚的泰国建设了动力电池基地。蜂巢能源还在德国法兰克福、印度班加罗尔和韩国首尔设立了研发中心。王志坤透露,蜂巢能源也在密切关注美国市场,并尝试进入中东市场,不断完善全球化布局和服务能力。

  中国企业要成为世界级供应商,要有全球化思维,要致力打造产品竞争力、创新引领力、供应链整合力、市场影响力、规则标准影响力等系统的国际化竞争力。王志坤呼吁,产业链企业应坚持产品是根本,质量是生命,合规是底线,坚持长期主义,用持续领先的国际技术建立中国提出的世界标准,合势蓄能,挑战出海。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