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299万辆,同比增长166.8%。前11月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12.7%。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10%临界点,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逐月刷新纪录,预计2022年渗透率或将突破20%。
整车端动力电池的需求也在不断跳涨。在新的发展格局之下,电池企业瞄准市场趋势,纷纷开启了新一轮“扩产增能”大潮。宁德时代,2022年年底产能有望达到320GWh,2025年产能有望超过670GWh;比亚迪,2025年规划产能将超过600GWh;中航锂电,2025年规划产能500GWh,2030年产能1TWh......
那么,如何看待动力电池扩产大潮?12月14-15日,“第六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CBIS2021)”在江西赣州召开。来自整车、动力电池、材料、设备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机构,对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动力电池扩产潮蔚然成风
2021年以来,动力电池发展的两大关键词就是:涨价与扩产。
公开信息显示,作为中国头部的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2025年规划产能有望超过670GWh,产能规划地区涉及福建宁德、四川、青海、广东、江西、上海等地。比亚迪扩产速度也不输宁德时代,初步统计2025年比亚迪规划产能有望超过600GWh,涉及广东、青海、重庆、湖南、西安、贵州、江苏、湖北、浙江等省市。目前在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第三的中航锂电,2025年也有500GWh的产能规划。亿纬锂能2023年将建成200GWh产能。国轩高科2025年产能规划300GWh......据电池中国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国内外头部电池企业新增规划产能已接近2500GWh。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强调,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私人消费占比大幅增加,给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提供了强力支撑。这表明,随着动力电池技术不断成熟,消费者对于电动汽车的接受度大幅提升。
从最新装机量情况来看,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数据显示,今年1-11月中国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128.3GWh,同比增长153.1%,全年装机量有望接近150GWh。另外,从电池技术路线看,一方面磷酸铁因经济、安全等优势,受到市场的青睐。今年1-11月中国市场磷酸铁装机量达到64.8GWh,首次高于三元电池63.3GWh装机量。
值得一提的是,磷酸铁的成本优势,也吸引了全球多家大型车企的关注和青睐,包括特斯拉、大众、戴姆勒、通用、福特、现代等国际主流车企均表示要引入磷酸铁,LG新能源、SKI等电池企业也在加快布局磷酸铁。
刘彦龙指出,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碳排放政策趋紧趋严背景下,主流车企电动化步伐纷纷提速,同时储能产业也将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基于此判断,动力电池的扩产也进入快车道,国内外头部电池企业今年悉数进行了数百GWh的扩产,未来市场对于动力电池上游材料的需求也会‘水涨船高’。我们预测,动力、储能电池需求的TWh时代会在2025年之前到来。”
动力电池“涨价潮”紧随其后
与扩产潮并行的热点,便是涨价潮。不久前,动力电池“电池荒”的热点还未散去,涨价话题又将动力电池产业推到风口浪尖。近段时间以来,比亚迪、国轩高科、鹏辉能源等多家主流动力电池企业发出涨价函。有媒体报道,因电动汽车、储能等下游需求拉升,明年年初,圆柱形电芯将再次涨价,涨幅5%-15%。
今年以来,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也是涨声一片。数据显示,2020年4万元/吨的碳酸锂,目前涨至21万/吨;六氟磷酸锂从2020年10万元/吨上涨至55万/吨;电解液也从2020年4万元/吨上涨至12万/吨;PVDF从2020年8万元/吨上涨至50万/吨;VC从2020年20万元/吨上涨至40万/吨。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吴锋强调,受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和动力电池需求拉动,今年以来,动力锂离子电池各种材料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碳酸锂、氢氧化锂、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六氟磷酸锂等价格普遍上涨,有的材料涨幅竟然高达五、六倍,供需紧张矛盾凸显,给电池企业造成很大的成本压力,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整体成本降低的诉求。
对于上游原材料涨价的原因,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新能源汽车创业子基金合伙人兼总裁方建华分析了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2020年百年不遇的疫情带来的量化宽松,带来的全球大宗商品的通货膨胀。在动力电池领域也不可避免,全球能源的价格、矿产价格纷纷上涨。第二,突如其来的供求关系变化,动力电池上游材料供应不足,使得供应价格逐步上涨。第三,产业链调整期,此前主机厂、电池厂对上游的材料企业的压价、延账期,导致上游供应商扩产动力性受挫,如今演变成了“报复式”涨价。
吴锋表示,从长远来看,锂电材料会面临资源紧张的局面,还有镍、钴等资源,都需要产业未雨绸缪。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已进入关键时期。
方建华强调,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0-2016年的野蛮增长阶段;第二阶段是2017-2020年的调整洗牌阶段,一大批企业在这一阶段倒闭;第三阶段是2021年开始快速成长阶段。
从产业链的情况来看,动力电池上游钴、镍、锂等矿产资源,由于稀缺性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影响,供求关系将长期紧张。中游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短期内主要受产能不足影响,1-2年后将实现供需平衡。下游动力电池厂,目前真实需求与现有产能不匹配,有效产能不足,现有规划远远超出预期。
锂电扩产狂潮的冷思考
从各大动力电池的扩产规划来看,这一轮扩产潮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在这也的趋势之下,需要我们进行冷思考。
从1-11月中国市场动力电池128.3GWh装机量来看,前十家装机量市场占有率超过92%。其中,宁德时代总装机量约为65.93GWh,占比月51.39%,其余企业装机量总和约为62GWh。而面对未来这么巨大的扩产规划,动力电池产业链会有如此巨大的产能需求吗?
“我国新能源汽车未来更长时间复合增长率30%以上,今年是340万辆,明年预计510万辆,到2025年能达到900万辆,这是一个基本的确定性问题。”方建华大致测算,如果按照900万辆新能源汽车数量来推断,动力电池总需求量也只有约600GWh。此外,即使考虑海外市场的新能源汽车电池需求量,2500GWh的总规划量也处于过剩状态。“一方面我们要在行业热的时候进行冷思考,另一方面我们要考虑到真实的需求,扩产的背后是否有成熟的技术相匹配,管理能力能否跟得上,供应链能不能保证。”
方建华表示,电池厂在扩产能的时候至少考虑这五个因素:第一真实需求。“如果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达到1800万辆。目前除了宁德时代之外,其他电池企业是否份额能达到5%已经很可观。动力电池市场占比不变的情况下,1000万辆电动车5%的比例也只有50万辆,也只有30GWh左右的装机量。而这都是要与宁德时代、比亚迪,以及外资企业去疯狂竞争才能获得。”在方建华看来,企业在扩产中,了解真实需求至关重要。
第二,技术工艺的稳定性能否支持快速的产能扩张。动力电池产能扩厂之后的爬坡阶段,是一个充满痛苦的过程,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因此,工艺技术的稳定性也尤为重要。
第三,管理水平。方建华强调,“有没有足够的人参与异地工厂管理,一旦管理不到位,产生的后果也将是巨大的。”
第四,供应链能否保证。“得供应商者得天下,现在状况下的供应链,企业扩产需要与供应链共进退。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供应链的保障体系。”
第五,金融资金保障。方建华进一步解释,地方政府和市场资本的加持只是一时的,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造血能力,没有足够的利润,在扩产过程中就不会持久。“如果不具备可持续的资金保障,这种盲目的扩张,最后就会变成‘灰犀牛’。”
-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