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致辞
10月16日,“第五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CBIS2020)暨首届中国新能源新材料(宁德)峰会”在福建宁德召开。本届峰会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福建省宁德市人民政府、电池中国网,以及宁德时代、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21C创新实验室联合主办。在“先进材料及新技术应用”主题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分析表示,燃油车的动力来源是石油,大家也都知道,石油成就了“中东”,未来随着电动汽车的崛起,那么谁对全球锂资源拥有主导权,谁就拥有下一个“中东”,中国应提前布局动力电池上游相关资源,以保障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的长远发展。
郑绵平表示,锂资源是业界公认的一个战略矿产,是市场发展最快的“21世纪能源金属”,汽车、电池市场需求非常庞大,估计到2030年需求量将达到157万吨。“燃油车的动力来源是石油,大家也都知道,石油成就了‘中东’,未来随着电动汽车的崛起,那么谁对全球锂资源拥有主导权,谁就拥有下一个‘中东’,”郑绵平补充道。
“全球陆地钴资源储量是无法满足全球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的,且储量主要分布在刚果和澳大利亚,”郑绵平在谈到三元电池三种金属资源储量时表示,中国钴资源储量非常稀少,而海底钴资源开发属于远景考虑,中国企业在发展动力电池技术的时候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从技术和资源布局上,提前解决钴、镍资源缺口较大及供应的问题。
在郑绵平看来,尽管全球锂资源储量丰富,但锂同样是“关键矿产”,而目前包括锂、镍、钴等动力电池上游矿产领域,都存在着若干突出问题需要引起产业界、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第一个,中国锂资源虽然丰富,但利用率相对较低;而钴、镍资源匮乏,对外依存度较高。从长期来看,存在着资源安全的风险。
第二个,动力电池市场供应紧张和产能过剩并存现象开始出现,造成了关键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
第三个,锂动力电池来自不同的厂家,制造规格、型号、原料的性能都不统一,包括原材料、接口、容量等等,互相不兼容,不但影响换电行驶等现实问题,而且也影响着电池下一层级如梯次、循环利用,行业亟待制定统一、共用、规范的标准。
第四个,电池回收的技术和体系建设还不到位。目前,电池的回收利用技术还不成熟,收购网络仍不完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尚待探索。
“新冠疫情爆发以后,美国利用中国境外锂电资源供应的脆弱性,用贸易战大棒和其他手段,有可能会冲击我国锂电产业链的发展。业界同仁应及早做好准备,”郑绵平强调。
郑绵平表示,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我们应该在相关领域掌握主动权,占据主导地位,为此,我们要力争在锂电科学技术方面走在国际前沿,做大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基于此,郑绵平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加强国内外锂、镍、钴资源的勘探投入,摸清国内外资源家底和潜力,立足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使我国优势锂电资源具有世界话语权,镍、钴资源“有保障”和反制能力。
第二、锂电技术方面要加强基础和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以推进电池核心技术的进步,开发高能量、高安全的电池,以及适用多种场景的不同电池技术路线,减少对单一资源的依赖。
第三、要尽快制定制造、回收等产业链统一、规范标准,构建一个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良性生态体系,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和环境保护标准。
第四、要扩大不同类型锂资源的开发研究,扩大锂资源远景储量,科学合理高质量利用锂资源,建设绿色矿山,深加工研发高端产品。
第五、加强政产学研的协同创新,首先是政府重视,从战略、产业、企业等协同推进。
第六、要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锂资源领域的知识产权和专利的构建和保护,积极应对全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锂资源领域知识产权。
第七、探讨建立不同层次的锂电创新基金,目前大多数企业缺乏资金、政策支持,生存压力较大,同时因为缺乏资金,很多长远的事情不愿投入。
最后,郑绵平强调,国内产业界要从根本上,从科学技术和原理上,加强技术投入、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突破产业链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保障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健康、长远发展。
-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